镇墓兽*三(6 / 11)

的东南部,从这座山来的人,都把虫叫为蛇,把蛇叫做鱼。一说南山在结匈国的的东南边,比翼鸟在它的东部;一说它是在南山的东部。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由此可见,这种鸟的颜色是青中带红,样子像野鸭,只有一只翅膀、一只眼睛,必须两只并在一起才能够飞翔。

《博物志》:“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如此奇异的鸟,古人必然要附会于一定的休咎兆验。

《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此外诸说则多为休应,如《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

《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

而后世因比翼鸟的特性,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较为有名的便是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遥远的古代,黄河附近有个小村庄。有一个小孩子他叫柳生,家境困苦的他,每天帮家里做完事之后最喜欢的便是在家后面的深树林里听着各种鸟的叫声,渐渐的柳生也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类型的鸟叫声,慢慢的他也学着各种鸟儿的叫声,久了之后模仿出来的声音连鸟儿都分辩不出是真是假,经常能招来许多的鸟儿和他同乐。

年过一年,日复一日。柳生也长大了,这一年柳生十六岁,唯一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由于长年的劳累过度病重无法下床,需要较多的金钱来买药,于是黄生卖身进入了对面村的黄员外家负责花园的工作。

柳生进到黄员外家后,因为一只金丝雀与黄家小姐结缘,日久生情,却被黄员外得知,柳生被黄家众家丁打了个半死,又被抬到了附近的黄河。

黄家小姐听说后血气攻心,喷出了一大滩的鲜血便去世了,这时人们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单翅的小鸟,从那少女的心口跳了出来,那鸟儿并不会叫,只是朝着黄河的方向跑去,这鸟只有右翅也不会飞,一些人看了奇怪便跟了过去。那鸟虽然不会飞,但速度确是很快,不一会便追到了黄河边,本来还有一口气的快要被扔下黄河的柳生,看到了这只小鸟也便把双眼合上,被众家丁甩了下去。

这时候被甩下黄河的柳生也从心口跳出一头和那美丽小鸟一般但只有左翅的鸟儿,从刚要落下黄河的尸体上跳起,和那少女变成的只有右翅的鸟儿合在一起,飞向了天空。这小鸟儿的叫声美丽无比,众人都被它的啼叫声吸引了。

后来众人便说,那会唱歌的鸟便是柳生的心变的,而那不会唱歌的鸟便是黄莺的心变的,两人真心相爱死后也变化成了鸟儿,人们便把这种鸟儿称做比翼鸟,从此世上便有了比翼鸟了。也有人被柳生的毅力打动了,便道: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是下定了决心做某件事。

14、烛龙:

烛龙,别名烛九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钟山之神[1],据《山海经》中记载,烛龙也称烛九阴,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赤红色,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吸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又能呼风唤雨,不喝水不进食,不睡觉也不休息。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能呼风唤雨。

烛龙即太阳说。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其《癸巳存稿·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姜亮夫《楚辞通故·烛龙》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说却大相径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又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

袁珂《山海经校注》把烛龙与开天辟地的盘古等同起来,并说:“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先秦两汉之书言烛龙,皆本自《山海经》,故稽考烛龙神话的来历,需从《山海经》入手,纵观《山海经》关于烛龙的叙述,其要点有三:第一,烛龙的方位。《大荒北经》明言烛龙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则烛龙场景居于《大荒经》版图之西北隅,《海外北经》叙事首起西北隅而终于东北隅,烛阴列此经之首,则其于《海外经》版图,亦必处西北隅。

第二,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