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军制之后,为了使新设诸军尽快整合,形成更强的战力,文天祥每天马不停蹄的深入诸军巡察督促,丞相陆秀夫也时刻关注朝廷户部、兵部、工部对新设诸军的盔甲军械和后勤支援诸事。
粮晌充足军心振奋之际,意气风发的几位新军指挥使们都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了对麾下兵卒的操练上。枢相可是刚刚宣布,要在一个月后进行一次诸军大比,并颁布了优厚的赏格。
大比夺魁者不仅有千两黄金的丰厚赏赐,皇上还将亲至优胜者军中,为率军大比夺魁的指挥使亲授男爵之位。虽说按朝廷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划分,男爵最低。可是朝廷的勋贵爵位可都是超品荣衔啊,每一个朝廷爵位可都是终生享用着朝廷的优厚俸禄和礼遇的。只用努力操练本部兵马,就能够拥有一个身份尊贵、俸禄优厚的爵位,这让军中诸将个个都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玩命操练起了麾下军卒。
新任的六位指挥使中,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龙骧左卫指挥使刘正华,是对操练最为上心的一个。没日没夜的泡在军营中,带着龙骧左卫的军卒们每天操练不休。
虽然每天都**练的浑身酸痛、疲惫不堪,可是龙骧左卫的军将兵卒们眼看着年轻的指挥使大人每天不惜身份、不辞辛苦和所有兵卒们一同进行着负重行军、刺杀格斗和军阵操演,却是谁也发不出一句牢骚来,只能咬牙坚持着比昔日操练强度高出数倍的辛苦。
刘正华如此拼命的操练兵马却并不冲着爵位和赏赐去的,他心里是憋着一股气的。这次出任六军指挥使重任的军将中,原本就有不少军将对刘正华极不服气,认为刘正华太过年轻资历不足,镇不住军中将士。
虽然刘正华身上早就担着龙骧左卫指挥使的职位,可是在众将眼中,那不过是昔日太傅掌军时,为了酬其父兄殉国之功,出于安抚和怜惜之意才给了刘正华这么一个荣衔虚职。
如今正式重设天子六军,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自然引得军中诸将眼红不已。尤其是禁军中那些原本就品阶不低自认为资历远超刘正华的将领们,更是成群结队的去找枢相文天祥抗议,要求重新从禁军诸将中挑选一位新的龙骧左卫指挥使。
在文天祥明显无意撤换刘正华的情况下,当着枢相的面诸将不敢放肆,可是到了背后禁军诸将自然免不了阴阳怪气的说些难听的诋毁、讥讽之辞,甚至连刘正华将姐姐送入宫中媚惑天子这才获封高位的流言都传遍了军中。
虽然只要稍微想想,就清楚如今天子连十二岁都不满,如何能沉迷女色,即便天子有心太后也绝不会放任少年皇帝胡闹的。
可是流言满天之下,却让刘正华心里憋了一肚子的怒火。军中这些粗汉们,为了图一时嘴上痛快胡扯些乱七八糟的浑话,却从没想过这些流言对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自大宋宁宗皇帝当政末年开始真正盛行于世的程(程颢、程颐)朱(熹)理学如今已成为天下儒学正统。也正因如此,受理学影响,世人对女子的名节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已经成为了世人共认的至理。
当这些流言从军中传开并流传到琼山县内之后,听到这些流言,刘正华的姐姐为了不影响弟弟在军中的前程,也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迫不得已之下已经准备入道观当一名女冠了。
自幼就和姐姐最为亲近,在父兄都已逝去之后,与姐姐相依为命的刘正华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自己最亲近,也是身边最后一个亲人就这样遁入道观孤老一生。
枢相文天祥听到这种无稽的荒唐之言后,对某些军将们不思杀敌报国却暗地里散播流言、争权夺利的行为震怒之极,当场下令枢密院军律司派员清查流言出处。可是面对着无形无迹的流言,军律司官员们却无处可查。总不能将那些向枢相提出过不满之意的禁军将领们,因为一番流言就全部打入大牢啊。
到最后也只能召集禁军将领们,当场向他们宣读了枢相的严辞警告之后,将此事不了了之。只是已经传遍琼山县内外的流言,却一时半会却仍然难以平息。
等这些流言通过朝廷命妇们入宫之际,传入太后耳中后,同为女人的太后自然清楚这等辱人名节的流言蜚语,对刘正芬这样一个末出阁的少女会有多大的影响。出于对刘氏姐弟这对忠烈之后的怜惜之意,太后亲传旨意命刘正芬入宫觐见,准备当面安抚刘正芬。
只是等刘正芬入宫之后,却凭白给赵昰惹出了一番意想不到的大麻烦。
不满十八岁的刘正芬如今正是一位少女最娇嫩美丽的时刻,娉婷婀娜的身姿和知书达理的言谈举止,不仅让太后怜爱之心更盛,而且出于一位母亲的心思,见到这样一位容貌、品行俱无可挑剔的佳人之后,再联想到已经传遍琼山县城内外的流言,太后不由就生出了干脆借着这番流言将刘正芬纳入宫中的念头。
心中有了这种心思之后,太后越看越觉得刘正芬顺眼,拉着刘正芬在宫内足足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