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5年,春。
慕云果然过了两年安稳的日子……。
一眼望去,部落在山川河谷间显得错落有致,井井有条。
河谷两边略有不同,南面是镶黄旗,多数是汉族旗人,所以帐篷外多了层土砖。旁边的畜栏比较齐整,不远处还有一块不小的耕地。
没办法,“草原法”规定所有旗人土地不得闲置。必需耕种和畜牧,总面积不得低于两亩。
南边的司吏只好组织部民,去北边学习畜牧,而北边的则带人过来学耕种。两年下来终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两种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得双方变得熟悉而和谐。南边会请北边的吃饭喝酒,饭桌上切磋畜牧和耕种技术。
聊的投缘……什么你家有闺女?还会织布!我家正好有儿子……是旗丁,部落里有名的武士!要不改天去我家看看,老弟你过过眼……!?
指不定,人家两后生都有了心上人,这是后话。但这样频繁交流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成了乡里乡亲,训练场一起流汗,战场上还一起流血。
无形中产生的凝聚力,加深了对八旗子弟身份的认同。将更加团结,团结本身就是力量!
在北边的旗人看来,没什么事是武力不能解决的。直到部落里来了两位汉大人,其实就是司吏和巡吏。
但是这个时期的汉人官吏,哪怕是不入流的小吏,在胡人眼中那也是官府派来的大人。
当初汉大人的到来,显得意外的低调和平易近人。每家每户的走访,解释着八旗军制和草原法典。
每天和老人聊些家长里短,居然亲手教他们搭建整齐的畜栏,处处宣扬着尊老爱幼的友爱精神,啰嗦的像个唐僧。
刚开始就觉得每天叨叨个不停,人家汉大人也不容易。
后来就不对劲了!打孩子可以,打女人不行?骂婆娘可以,骂老人不行!一言不合就开打也不行!强占别人土地,欺凌弱小就更不行了!
还要讲卫生讲礼仪……,听的人烦躁想打人,看到他们都绕着走。
真要被他们给逮到,先是劝告警告,不听就罚写字,抄军法抄法典!
可怜砍人如切菜一样的好汉,拿着笔犹如千斤,颤抖不已还冒汗……。
不抄?非暴力不合作?关小黑屋!关禁闭!不给饭吃!聚众闹事?好,禀报御史和牧守!旗官将面临幕府更严厉的处罚和巨额罚款!
这是幕府文官统一制定的计划,称“浩然正气”!这是儒家对宗教的反击。
听说所有文官也发了誓,发狠要在这野蛮之地创造文明。让“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字真言,不但值根于这片土地,更渗透进所有旗人的骨髓血液!
这是慕云故意为之,因为太祖说过:“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让你们这些和尚,萨满,书生去争夺人心。
这样八旗子弟才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然而然的显得高贵起来。
慕云这也算是冒险一搏,他必需在这蛮荒之地,迅速的创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军事贵族集团。
理由就不用说了,至于以后怎么办,会变成啥样,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话说这是辽西慕容部,正式实行八旗旗制的第三个年头。
刚入春,整个八旗就开始忙碌起来,因为今年将对所有旗人进行整编审核。
一大早,所有部落同时热闹了起来。上到部落首领,下到刚会上马引弓的少年,都牵出心爱的坐骑开始洗刷起来。
孩子们到处乱跑,女人整理衣甲,老人边磨刀边叮嘱,随后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峥嵘岁月,一吹不可收拾。
汉旗官吏也早早梳洗,讲究个仪表威严,他们负责监督,同时也是考官。
无形中汉族旗人和旗官的地位就显得稍高一些。不像后世的清朝,满旗掌印,汉旗为奴。
反正经过这两年的变化,使族人们都觉得自己脱胎换骨,跟周围的部族不一样了。
哪不一样说不好,感觉身上若有若无多了些内涵,内在“精气神”一样的东西。同时也有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其实那就是贵气,浑然天成的气息。
――读懂前两章,你就知道主角这才算是真的开了挂!金手指就是让先进的体制和文明,武装战斗力本来就强悍的部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