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不速之客(1 / 2)

启民 瞽者 2796 字 2017-08-17

计谋算不得高妙,有用就行,就像唐代的唐俭,李靖风雪夜破突厥,唐俭作为一个不背人重视的存在起到的作用却无可替代。

他只是趁着冬日大雪,代表唐皇朝去向突厥可汗表达唐愿意与突厥和谈,来稳住突厥人,至于其间画下了多少大饼,放出了多少卫星,自然有史学家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个中得失留与后人评说。弗忌怀着愉快的心情在无终四处晃荡,自从早上和挛鞮头曼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又装着样子和五国使节争得面红耳赤后,一切就这么愉快加顺利的敲定下来。

胡人出兵二十万,沿途供给由诸夏供应,赵韩魏齐燕共计出兵五十万,民夫三十万,真正的百万大军,算是一次性抽调出了胡人和诸夏明面上的九成战力,和南楚一仗下来估计也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面容姣好的弗忌在胡人里也很受欢迎,当然赵熙华比他受欢迎多了,胡人崇拜强者,只要把赵熙华往外一拉,拖到高台上这么一站就会有大群的未婚未孕的胡人女子蜂拥而来,瞧瞧这二头肌,瞧瞧这三头肌,瞧瞧这人鱼线,瞧瞧这牙口,再瞧瞧这浓密的毛发,还有黝黑的皮肤。

所以每次出门前弗忌都习惯性的拉上赵熙华,给自己档灾的同时还有利于民族融合大计。胡人也有自己的集市,不知不觉间因为中原诸夏的朝贡,胡人的集市上放满了各国货物,有精明的商人甚至把这里当成了货物集散地,几国的使节团每年都要从这里采买大量的别国特产一齐带回去。

“我们产的青盐,我们产的瓷器,我们产的炒茶,我们产的农具,唉?怎么都是我们产的东西。”赵熙华一脸好奇的看着弗忌。

“盐这东西太多,齐国一直想垄断但一直找不到我们的产地,除开齐国就魏国有一点旱盐,拿来卖给他们不正好?至于瓷器,炒茶和农具每年最大的集散地在齐和韩,齐算是给落地户的一点福利,毕竟我们还要借重他们的港口,在考虑到地理位置的同时,扶持的意味更重些。除开这两个地方集中出现的也就无终了,胡人种地的又不多,能顺手发一笔小财那些外相怎么会放过。”弗忌看着那些疯狂进货的魏秦赵商和赵熙华解释道。

“别看孤门每年出产的铁制农具量大价廉,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卖到农户手里,这些贵族这几年学聪明了,铜质农具价格高昂而且容易损坏,一般人根本用不起,更别说用来种地这种投入和产出根本不成正比的事情,铁制农具就不一样了,相比起木质农具一年数十亩的开垦,用铁制农具配以耕牛每人每年百余亩不在话下,每年的个人产出甚至能抵得上原本的数倍,价值更是不止一件铁制农具,所以这些年铁制农具我们卖出实际上却被贵族垄断,只是以租赁的方式发放给农户使用,反过来两头赚,还能得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这几年我们炼废了的铁全打成了农具卖了出去,而且我们卖多少他们就得买多少,这个哑巴亏那些贵族吃得甘之如饴。”

听到这有些下作的商业手段,赵熙华表情如常,这一辈的年轻人没有人看不起商人,他们从小一起长大,说不上谁比谁更加高尚,在他们眼里只是术业有专攻罢了。其实华夏歧视商人的年代很早就开始了,最起先有种说法是商人之所以叫商人,是商朝的未亡人因为新朝来临没有谋生的手段只得从事货物买卖,所以对这些进行货物买卖运输的直接称呼为商人,这或许是华夏最早的职业歧视。

到后来有了吕不韦,范蠡,石崇这些超级大奸商,以君王为货物,让那些修史的老儒生怎么受得了?史笔如刀之下商人的地位直线下降,再后来商人的厄运直接成了一个死循环,看不起商人所以商人子不能为官,享受了锦衣玉食的商人又怎么肯去从事农工,于是各种商人重利轻别离的事件层出不穷,再返还到他人对商人的映象上,商人的形象越来越差,商人对金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其中也不乏国家机器的推波助澜,他们最早发现了官商勾结的弊端,钱和权从来都是伴生的,怎么都分不开,想找一个不爱钱的孤臣或许不太难,但是想找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就太难了。

身旁的商人依旧吵闹,弗忌带着赵熙华从容的从疯狂的商人身边穿过,一个瘦小的身影从人群中突然窜了出来,注意到弗忌和赵熙华表情安宁的在各种衣着华贵的使节团中穿行,一眼就看中了那个表情平淡的佳公子。

给自己打气似的搓了搓脸,再一次的融入到人群中,随波逐流般向着弗忌的方向缓缓移动,抛开那些逐利的商人,人群中只有他们三人显得最特殊,赵熙华和弗忌一脸平淡的四处张望,瘦小的身影眼里只有弗忌。

准确的说是弗忌挂着的墨色玉佩,还没来得及出手,就听赵熙华怒吼道:“小心。”蒲扇大的巨掌也不管对方手上是不是拿着兵器就直接招呼过去,瘦小的身影被扇得高高飞起,落在了人群里,这边一乱,刚才还在竞价的商人们就如同被点燃的炸药桶般乱了起来,“杀人了!”乌泱泱的人群四处逃窜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各国使节团依旧不紧不慢,小商人跑得飞快,胡人不会杀使节,但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