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1)

到了第二日,四个人一起下了山。到了山脚下,两辆马车正整装待发的停在道上。驾车人看见柳长霄等人走过来,忙下车走上前。

“阁主。”那马夫走到柳长霄面前,恭敬地作了一揖。

“嗯。”柳长霄点点头,向马车走去。边走便问那马夫:

“可有带话?”

“有。”那马夫也忙跟着柳长霄的步子。

“讲。”

“路上干净得很,还请阁主放心的走,脏不了鞋。”

“知道了,启程吧。”柳长霄听完马夫的话,点点头。毕竟,他小四叔的行事作风他还是了解的。

柳长霄说完启程,小荼自觉的站到绵歌旁边,正在两人准备上旁边那辆马车的时候,身后的柳长霄忽然发话。

“绵歌,你和我坐吧。鲤儿去和小荼坐那辆。”柳长霄说着,向绵歌露出一个及其灿烂的笑。

怎么看怎么不舒服。不光绵歌这么想。就连柳御鲤都是用一种“重色轻妹”的眼神看着柳长霄。

最终,绵歌和柳长霄乘第一辆马车走在前面,小荼和柳御鲤乘后面的马车走在后面。

从栖山到三尺阁就是从河东到江东,是一趟不小的行程。这点柳长霄是清楚的,看了看闭目养神的绵歌,柳长霄郁闷的想着,这一路怕是要困于无趣了。

正当他这么想着,忽然听到绵歌的声音。

“你听说过中山国么?”绵歌闭着眼睛问道,幸好这车里就他们两个,不然柳长霄都不知道该不该回答。

“你指的是哪个中山国?”柳长霄反问道,毕竟截至到现在,历史上共出现过两个中山国。

“战国中山国。”绵歌一边说一边缓缓地睁开眼睛,眸中是一如既往的清冷。

柳长霄得到绵歌的回答,略想了一下。战国中山国,名字好生熟悉,可脑海中有关他的东西又显得十分的模糊。

“有些熟悉,但记不清了。”柳长霄说出心中所想后。又加了一句,像是自言自语

“几度风华,几番沉沦。”

听到这话,绵歌的眼中闪现出一丝流光,但很快,覆之以清冷。说道:

“不错,相传战国中山国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家。他就像一个凭空出现的国家,没有人说的清楚他的来历。”

柳长霄点点头,示意绵歌继续说下去。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正烈,中山国地薄人众,实力不论从哪方面都不敌周边燕齐赵等大国。立国初期便不断遭受着各方势力的侵略。”

柳长霄听绵歌这么一说,脑海中对中山国的印象渐渐清晰了起来。接着绵歌的话说道。

“中山北邻燕国,东靠齐国,国土三面与赵国接壤。这般复杂的位置,再加上他出现的太过突然,任哪一国也不会轻易放心与他。”

绵歌听完柳长霄的话,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不错,这也是中山国在战国创下两复两灭一亡这般奇遇的根源。”

柳长霄也点头,表示赞同。

“怎么忽然对这个国家感兴趣了?”柳长霄问。

绵歌摇摇头。

“不是对这个国家感兴趣,是对这个国家的人感兴趣。”

绵歌说完后停顿了一下,又继续问道:

“你可听说过,战国中山王厝?”

“中山桓公?”柳长霄并不是很确定,只是隐约记得原来在史书中好像见过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

绵歌“嗯”了一声。

“相传那中山桓公幼年即位,无知中断送了中山国。后隐于太行山中二十年,再复出时,中山国已是跻身战国十二强中,坐享‘千乘’的美名了。”慢慢的柳长霄想起了好多早年在三尺阁藏书阁中看到的关于中山国的故事。

绵歌听完柳长霄讲的,先是又“嗯”了一声。说道:

“世人的评判无不是建立在功过是非之上的。”

一边那被急驰的风带起来的窗帘顺着风向飘浮着,显得好生被动。绵歌看着这被动的一幕,楞了一会儿,又说道:

“殊不知,命有千千结,劫劫不应变。”

柳长霄没太明白绵歌的话,他猜想绵歌这么说一定有她自己的理由。也就没追问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