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黑鬼姓廖(1 / 5)

这寒假才多少天,整天不是吃吃喝喝,就是在玩在看电视剧,要么走走亲戚。

要是还能有几天时间,我一定要好好睡一觉,贪恋被窝里暖意,还有美美的梦境。就连上课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的,有时候听着听着走了神。

春天总是雨水多,窗外还在下着朦胧的天,犹如心底那朦胧般的思绪,总是那么感伤,时而欢喜,时而厌烦。

老师在课堂上念着:“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卢。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崔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是一首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总是会羡慕这样的诗词,试着去理解作者的心情。这首诗我很能感受孟浩然一肚子牢骚又不好发作,因而自怨自艾,讽刺自己,在当时的社会实则充满了很多种无奈。

“不在给我的北面的朝廷上书,我要回我的破屋子南山的茅庐。是我没有才能难怪朝廷的人看不起我,身边的朋友也因为我体弱多病而疏远我,不得不感慨岁月催人老,很多事情不得不逼得自己辞去官爵,我一脸的忧愁难以入眠,窗外的月照着松林就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

这么解释说明古人的忧伤完全是可以被我们理解的。

出了校门人生十有八九得不偿失,“忧伤以终老,人去终楼空。”古人不得志,那说明当时的社会战乱而又充满着各种矛盾。

世人总会想办法平步青云,众人皆知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就像老师说的是金子总会被发泄,不必庸人自扰之。

这节课的心情沉闷了很久,我们到底在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将来混的更好还是只是充实自己,把这些随性的写进了日记,直到雨停了,天空放晴了,心情才是美丽的。?

第三节是演讲与口才课,可以说是我最大的缺陷,还是会抗拒上台演讲,很多的时候的不自信是源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仅凭课本或是要我写什么稿子一点儿也不担心。从很小到初中我还真没有过一次上台演讲的机会,连平时家里见到生人聊天会超级紧张,记得上一期几次让我上台的时候,外表看似很勇敢,内心是真真正正的超紧张,面红耳赤的,心跳加速,一段文字中好几处饶舌,这么不自信,想想钻个地洞得了。

老师说每个人都有机会,我从来不担心我要讲什么内容,可我还是找不到演讲的突破口,熟能生巧,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能发挥潜能。老师还说,只要勇于尝试就一定会有收获。

有时我会偷偷练习口音,认认真真的学习课本上跟老师说的一起实践,太多要注意的细节着重去做。现在又是信息时代,信息之所以能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流程传播,就在于主要采用了口头语言的方式。语言传递大大快于文章写作。会演讲的人说话不受时间、职业、条件、地点的限制;一个人几天甚至几十天不写字都可以,但是几天不说话是不行的。如果你能说、能写那是全才;如果你能说,不能写,那是将才;如果你只能写,不能说那你就是文才;不能写又不能说应该是无用之才。我就说能写不能说的那种文才,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说比写更容易成才,更容易展示自己的才能,谁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演说家,有个演说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好的对象,好的环境,演说不处不存在。

老师还说:干得好不如写得好,写得好不如说得好,辛辛苦苦学习一学期还不如人家在大会发个言,说出来都嫌丢人。

所以说:时代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口才,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人才贵在有口才,有口才一定能成才。

这不在这里写的很溜,实际的情况是我写的连我自己都没有办法克服障碍尝试背下来,或是想要语言表达的更流利更激情,没人能够促使我改变,为什么我不去用于挑战自己呢?大概还是因为我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堪回首吧,我从来没有想象过,我会是这么的在意,又是那么的不自信,我害怕一个不真实的自己,我害怕能力过强的表现欲,总之我的内心就是那么怕那么的难受。

“帅哥,你怕什么?”这一刻有个人过来拍拍我的肩膀,我感觉还是很暖。

“唉,我一定要改改才行!你都知道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好几次,我脸面挂不住,你说演讲有这么难吗?”

“怎么了,准备发功了。”

“必须的。”

“你呀,不知道怎么说你为好?”

“那你就说说看。”

“我直接就能点破你。”

“这么厉害?”

“你是方法不对头,错误的在坚持你自己。”

“是这样吗?”

“难道又不是?”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今天总算被同学直接被点破,我纠结的问题原来是我的方法不对。

“上体育了啦,大家赶紧下去操场,不要磨磨蹭蹭了。”体育委员站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