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未雨绸缪(2 / 2)

对君主“亲批”政务,因为即便是皇帝天纵英明,“事事皆中,亦非为君之道”。

“虚君”不仅是宋代士大夫的重叠共识,反过来看国朝历代君主本人,也不敢公然与士大夫的共识唱反调。

强势的宋太宗也不能不承认:“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太宗之子真宗皇帝对辅臣说:“军国之事,无巨细必与卿等议之,朕未尝专断,卿等固亦无隐,以副朕意也。”

真宗之子宋仁宗更是“虚君”的典范,“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以至于汴京舆论场皆评论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

在国朝一众士大夫和百姓看来,“虚君”体制中的君主“百事不会”并不是缺陷,而是美德,因为君主高拱在上,处于超然的地位而不亲细务,具体治理国家的权责才能归于宰相政府。

这与后世英国君主立宪制中的虚君——高贵典雅的女王陛下和首相政府的关系,简直如出一辙。女王陛下名誉上至高无上,却只是国家和民族的符号代表,具体的国家大事权力则掌握在首相政府手中,对全体国民负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