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管北海郡权利的时候设立的,本意是为百姓提供一条能够直接上达天听的途径,也算是给世家大族带个紧箍咒,也有震慑之意。
其实这玩意在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存在的,不过这个年代还不叫鸣冤鼓,而是叫堂鼓,一般设立在县衙门口,掠过州郡一级的门口不设堂鼓,而是京城里专设的的登闻鼓,而且登闻鼓全国只有一个。
登闻鼓的前身实际上取自先秦时期的路鼓,任何国民对于国君、酋长有意见,都可以敲响路鼓聚民而斥,若国君果真犯错,必须改之。
然随着始皇帝扫荡六国平天下,有感天子威严而撤路鼓,后来高祖刘邦以秦为教训,重设路鼓,改名登闻鼓,然则随着这个年代世家大族权力越来越大,登闻鼓的位置也越来越不容易被民众接触,最后桓帝时期,以陈家、袁家为首的朝臣经过努力,最终把登闻鼓搬进了皇宫,且有重兵日夜防守,从此百姓不得见登闻鼓~
然而现在刘辩虽设立鸣冤鼓,奈何官府在民间早已失去了公信,虽说鸣冤鼓的意义已经由八百里传讯兵传达各地,可惜却无一人前来敲响鸣冤鼓,或许有远路之人不及抵达,然则北海城内竟然也无人敲响。
若属哦没有冤情,刘辩决然不信,施粥棚之不公,可是他亲眼所见,然则却无一人前来鸣冤,这不得不让他深虑官府之公信。
其实鸣冤鼓刚刚设立的时候,以王修为首的州郡官员极其极其反对,然则这若是放在世家掌权的雒阳甚至是河内这种地方,刘辩都有可能承受不住压力,然则在青州这种地方,世家的权利已经被压缩到了极点,甚至是已经没有了权力,焉能让他低头?
最后刘辩极其粗暴的放言,但有人妄议鸣冤鼓皆斩之,血淋淋的威胁,令整个北海郡的官员霎时噤若寒蝉,有时候刘辩觉得还真要感谢黄巾贼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