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这最后一段信息记录着——
“根据我另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我发现,其实除了表层的硅化物晶层,这颗星球的内部也存在着引敏特性的物质,只不过,其具体的引敏特性与硅化物晶层并不一样——硅化物晶层的引敏特性,是在引力波的影响下,会随着引力波的频率与振幅同步波动,而这些物质的引敏特性,则是在接收到引力波后,会将波所携带的能量进行吸收转化,转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进行储存——在这星球内部的物质中,早已有数量级十分可观的能量储存了,而我为了用引力波扫描硅化物晶层,又用压缩致密的方式制造了一点微弱的引力波,这些引力波在扫描的过程中,余波尽数都被这星球里层的内部物质吸收了,因为,之后我再测星球内部储存的总能量,发现其能量在数量上有所增变,并且,其增变的量,恰好就是引力波余波在消散前所携带的量,虽然,这些变化微小至极,就像是海洋里增加了一个水分子!不过,已足以能够说明,那些引力波的余波,确实就是被这些星球内部的引敏物质吸收了,这些星球内部的引敏物质,确实具有转化、储存引力波能的特性!
发现了这点后,再结合此星球所绕转的恒星的状态,不难推测出,这星球内部可观的能量储存,很可能就来自于其所绕转的恒星,并且是来自于此恒星被中子星撞击闯入的那个时期,因为只有在那个时期,他才有足够的条件爆发出大规模的引力波能,以供此星球内部的这些物质吸收储存!
而且,这些物质在积蓄了海量引力波能后,又激发出了它们的另一个特性——这些物质吸收引力波能饱和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如放射性元素衰变一样,原子核内呈周期性的开始放射出一种中微子,一种特性十分奇特的中微子!
这种中微子既具有各类中微子所有的共性,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首先,它们都不带任何电荷,都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只参与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而弱相互作用是不产生束缚态的,所以,这种中微子和其它所有的中微子一样,能够穿过任何物质而不带来任何影响,换句话说就是,物质在它们面前和真空没有区别;然后,它们又与其它的中微子有着显然的不同,它们的质量比绝大部分已发现的中微子都还要小,速度都还要快,而且,它们的弱相互作用范围比其它中微子要宽上两个数量级以上,与碳基生命神经系统内部正在活动的神经元相遇时,能和神经元活动中产生的某种弱核力发生弱相互作用,这样,就使得它们可以在不通过接收脑电波信号的情况下(事实上,它们也无法和电磁性质的脑电波发生任何作用),能够直接捕捉到神经元活动时释放的各种信号,从而携带上这些信号信息。
而且,进一步对这种中微子束线进行分析与运算,还可以大致知道,由于它们的弱相互作用力范围非常广,对于神经元信号的捕捉与传递来说,就像是自带了万用的通讯协议端口,可以被神经元活跃频段差异很大的不同生物任意接收传递。与此同时,又因为其极强的穿透性,在这种中微子束线覆盖笼罩的区域内,几乎没有任何环境能对其进行阻隔和干扰,无论是密封的金属盒里,还是在星球内部的岩浆中,都能肆意的传播和接收覆盖范围内的所有神经元信号。
我之前有过一番设想,如果这种中微子束线是笼罩在地球上,那包括昆虫在内的所有拥有神经元的生物,都将被接入这张庞大的束线网中,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出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系统——任何一个生物个体在思维活跃的瞬间所产生的信息,都将在瞬间,被及时共享给网络中的其它个体——那些简单的、复杂的、拥有不同智慧程度的生物神经,在这个共同的巨大网络里,完全共享着所有的及时思维活动,每一个意识主体都相互透明,在这种环境与形态下,我想,地球上的生命与文明的发展演进将截然不同吧——不管是不同种类生物的神经元相互‘学习’,在‘学习’中互相改进吸收对方优点,趋于同化,最后甚至是消除了相互之间的个体意识,形成出一个巨大的只有一个意识的生命形态;还是因为信息共享透明,加速了食物链之间的吞吃进程,最后导致整个生态失衡崩溃,或者导致极少数势均力敌的群体或个体存活下来,并相互间找到另外的途径,解决了食物链崩溃后的能量补充问题;还是这种环境与形态本身,从一开始就形成不出不同种群的差异,从一开始,就向着另一个我还推测不到的未知方向发展——总之,真去假设的话,将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无论是哪种可能,都将不会是地球现有文明的样子了!
所以,如果这颗星球真被用来做过有关生命文明的试验场,那么,这种呈周期放射的中微子束线环境,极有可能也是人工营造的,是这个试验场生态环境所需的一部分。
而如果连这种中微子束线,在这之中都是如此重要的角色的话,回过头再来看引力波,那么,我觉得,引力波所发挥的作用,就绝不仅仅只有显示信号与能量来源了——这中微子再特殊,都还是一种中微子,还是属于三维粒子中的一种,其对信息的传播与连接还是有范围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