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手工业
中国自古就有国家垄断手工业的传统,与前代一样,唐朝一些重要手工业也多为国家掌握和垄断,官府手工业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唐朝官府手工业规模都较大,其产品都是供皇室消费、宫廷赏赐和公家的需要,在技巧方面都很先进。
官府手工业的管理机构
唐朝官府手工业专门从事宫中、朝廷的用具、服饰、器物以至军需、营造等事业,凡属于百工的事务,都设有专门机构和职掌的官吏从事管理。根据史籍记载,唐朝中央政府管理手工业的机构有三个系统,即工部、少府监、将作监。每一机构都设育工官长官,下设分支机关管辖各种手工作坊及工匠生产等事务。
工部。设有“工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尚书、侍郎总其职务,而奉行其制命”。下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少府监,又称尚方监。总的职掌是管理百工技巧的政务。率领下属从事天子、后妃日常所用的器物、服饰,祭祀用的玉器,朝会用的仪仗等物的制造与供应;也负责生产作坊的工匠的培训等工作。少府监设有监、少监、丞等职官,管辖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署下设有令、丞、监作等官职,管理各作坊生产事务。
中尚署:掌管“郊祀之圭壁”,天子后妃“岁时乘舆、器玩,中宫服饰,彫文错采珍丽”之物的制造。并附设有金银作坊院。
左尚署:掌管制造天子后妃命妇太子和公主所乘的车辇,并兼管刻镂、蜡烛等作坊。
右尚署:掌管天子十二阑的马辔加工以及制造刀剑、斧钺、甲胄、纸笔、茵席、履舄等御用器物,兼领皮毛作坊。
织染署:掌管天子、皇太子和群臣的冠冕和组绶的制作,以及织染锦、罗、纱、縠、绸、椤⒕睢⒉嫉取6杂谌鸾酢⒐绫等特织品采用唐初贵族窦师伦所创织法,织成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形状,文彩绮丽。在生产时都设专官进行监视,不得流传于外面。对于一年中生产费用和织成的匹数,都要奏明天子。
掌冶署:掌管金、银、铜、铁的熔炼和范铸器物,并兼领涂饰琉璃、玉等作坊。
将作监,是唐朝廷管理手工业的另一机构。将作监设监和少监等职官,掌管修建土木工匠之政务,下辖左校、右校、中校、甄官四署和百工、军器等监。各署设有令、丞、监作等职官,进行管理。
左校署:掌管梓匠(木工)之事。唐朝修建宫室有定制,上至天子下至士庶各有不同,都由左校署监督承办。
右校署:掌管木工之事。凡版筑、涂泥、丹垩等,都要由右校署监作审查。
中校署:掌管舟车、兵械、杂器和天子行幸的陈设等物。
甄官署:掌管石工陶土之事务。凡雕刻石人、石兽、碑柱、碾硙和瓶缶等物,均由甄官署管理。又负责制造丧葬的各种明器。
有时在四署之外还设立军器监,其下设有弩坊署、甲坊署(不常置,有时或隶属少府监)。弩坊署掌管矛矟、弓矢、排弩、刃镞等兵器的制造和各种杂作。甲坊署掌管甲胄、綅绳、筋角等制造。
在这些手工业管理机构下,设有各种手工作坊,有绫锦坊、毡坊、毯坊、染坊、酒坊、金银作坊院等。在宫廷里,有内作,或“内八作”,掖庭局(掌管宫禁女工之事)等;在这种机关的统属了,有玉工、绫匠等。在京城以外各道,官府也设立许多手工作坊,有织锦坊、铸钱坊等。另外在矿产地区设立诸冶监、铸钱监等。
官府手工业中工匠的身份地位
唐代官府手工业有大量的工匠,这些工匠都是从各州县征选而来的。据《唐六典》说:“少府监匠一万九千八百五十人,将作监一万五千人,散出诸州,皆取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不得隐巧补拙,避重就轻”。这个记载并不是唐朝官府手工业中工匠的总数,它既未包括京都诸司所用工匠,也未包括各州道手工作坊的工匠,但它反映出唐代官府手工业中所用工匠数量是很大的。
唐代官府手工业中的工匠有两种,一种是无偿劳动的工匠:另一种是雇用的工匠。在唐朝初期,在官府手工业中,无偿劳动的工匠是主要的,这种无偿劳作的工匠,称为番匠(也有作蕃匠的)。唐初,民营小作坊工业的匠户,大都与前代一样受官府的控制,他们被征调轮番到官府手工业中服役,称为番匠。这种番匠虽在朝廷控制下要轮番服役,但入唐以后,较北魏时期的工匠已有所解放。在北魏前期,根本不容许私家有绫机,更不许私家畜养技术工巧匠人。以后番役制实行,役丁每年十二番,役匠每年六番,一年之中十二月劳作,有六个月是自由的。到唐朝,又从六番降为二十日,一年中十二月劳作,仅有二十日不自由。这种有技术工巧的番匠,在原住的州县立有户籍,只是每年轮班列京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