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随着炼铁铺的开工,他们的生活变化了许多,跟老家的乡下越来越相近了,瓦房,农田,家禽猪舍,家具,食物,农具工具等等,越来越变得没什么区别了。
谁也想不到,这仅是他们上岛后的不到一年就实现了的,人定胜天,只要勤苦,只要肯开动脑筋,一切都有可能。
一切都步入正轨,除炼铁厂的事,张教授还要继续画完他的全岛地图,郑东和薛大伟照样去打猎,做陶艺,做木工,而几个女同志,则负责种地做饭搞卫生及其它的琐碎的事情,这样每个人都有事做,也不会显得无聊。
哦,对了,还有晒盐,上岛后,他们的食物通常是用海水泡,海水盐份很高,即入味又可以保鲜,后来大家嫌麻烦,而且海水总是带着点苦味,干脆开盐田引海水晒盐,过程就不说了吧,反正就是那样,生产出来的盐雪花般又白又细,质量不是一般的好,绝天然绝不含防腐剂,绝对安全健康。
每当打到猎物,或捕到的鱼,这里的溪流很多,也有些淡水鱼类,不过没有海里的大,馋了可以到海边去钓大的鱼或去海滩上捡扇贝,换着味来吃。如果遇到吃不完的肉类,可以用盐来腌制晒干做成腊肉。
反正吃是不用愁了,谁叫他们运气好漂到物种这么丰富的地方呢。
……
什么,造船?还要造大船,要坐着船回大陆,没听错吧?只是开个玩笑,以他们现在的人力物力,是不可能的,人总要面对现实嘛。造不了大的船,可以做个小的,人总有好奇心,造个小船,到周边岛屿上考察那是可以的。对哦,有了船,顺便还可以捕鱼,做渔民。
天啊,什么都想做,农民,建筑工人,砖瓦匠,陶瓷工,猎人,铁匠,还想做渔民?心太野了吧,海上风高浪急的,贸然出海可是有风险的啊。没错,他们就是这样想的,人生哪里没有风险啊,管他呢,至少他们现在就开始建造他们的船了。
都说有了趁手的工具好办事,斧子,镰刀,锯子,刨子样样不缺,只要把山上的树拖过来,其它的事就好办了。
就是山上的那些大树,差点要了亲命。
没有好一点的路,也没有牛,更没有车,想要把那些合抱那么粗的树拖到海边,那是一万个不可能。小一点的,他们可以两人抬,大的就没办法了,只能现场加工,等做成船体材料再运回海边造船的地方。
一连劳累了好几天,终于把木材收集完了,可以着手造船啦。有前面做家具的木工活的经验,他们建起船来也得心应手,而且只是小船,没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把重心设计好,不要在水里翻了就行了。
又是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以前是铁的,现在是木的,海鸟们极不情愿地又被赶着飞走了。
常记海上日暮,无助不知归路。有幸到海岛,辛勤建家园。争渡,争渡,惊起一片鸥鹭!
他们其实没有造过船,只能凭印象来建造。
首先他们是做成江船的的样子,平底,修长的船身,尖尖的船头,有点像江南的画舫。
十天半个月后,属于他们的第一艘船下水了,他们兴冲冲地推下水,试着划了起来。
在海中划船跟在江河中划船是两回事,并且他们是两个新手,只见小船在海水中直接转,一个浪打来,就把船给掀翻了。两条友好不容易才爬起来,一身上下全部湿透了,好不令人沮丧。
真来这个渔民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回来后他们总结了一下,并问了所有的人意见,还是人多力量大啊,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大家觉得应该把船改进,首先是加宽,再把平底的改成尖底的,尖底船重心更低,更适合在海上航行,最后把船舷加高,才能抵住风浪。
几天后,船改好了,郑东特意请所有人前来观看。
新改好的船让人眼前一亮,还是尖头平尾的设计,但底部是尖的,一大半沉入水中。上面加了个遮阳棚,真心不错。
他们跳上船,果然平稳许多了,划起桨来也是有板有眼的。
招呼所有人上船来,把桨往岸边石头上轻轻一顶,小船悠悠地飘了出去,出海打鱼咯。
李倩瑶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问这问那,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她说:“郑村长,现在有船了,如果你带着林晓偷偷私奔了我们怎么办?”
“要死了啊你,说不定郑东是带你私奔呢。”林晓很是尴尬。
郑东嬉皮笑脸地说:“要说私奔嘛,我绝不会只带一个,要带就带你们两个,哈哈。”
“想得美,吃在碗里看在锅里。”
“只是打个比方嘛,不过嘛,喜欢本帅哥的女人多着呢,两个也不算多,要不林晓为大,你为小怎么样?”在岛上自由惯了,言语也没有那么多顾忌了。
“放心,本姑奶奶根本没看上你,要嫁给你,除非时空倒流一千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