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驿,富水关,一片烧烟弥漫,战火纷飞…
黄帝刚从车辇下来,常先早已率部属在此等候多时,“参见缙云!”
“先生,战况怎么样?”黄帝急切问。
常先上前一步,略显焦虑说:“缙云,炎帝突然布以十万大军,沿渭水进驻潼关,将大荔一分为二,大荔虽归属我华夏,大挠曾逐渭河之水誓言追随缙云,但南北各种势力纷争,炎帝觊觎已久,恃机而入,令祝融布下牯牛阵,大挠只持五千兵力难以抵抗,折折败退,退至伏牛山…”
“牯牛阵?”
“祝融花了十年时间,摆了一个牯牛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到之处,无不所向披靡…”
“炎帝恐怕不只意在大荔,他最大的野心始终是华胥城,三年前子午关之战大败,以渭水为界,我虽准他每年太阳节进入华胥城祭祖,但他到底是不甘心。华胥之地乃华夏立国之本,也是关中往来的咽喉要道,他当然虎视眈眈,切不可大意!伏牛山山势陡峭,迂回曲折,乃是藏兵布阵之地,恐怕炎军一时半刻也奈何不了大挠,我们现有多少兵力?”敌众我寡,黄帝有几分忧虑之色。
“富水关原来有一万水兵,千阳从商山洛水带来五千人马,驻扎在十里外的阳关锁,雷公已率兵从无定河南下,应龙大军也从南境折返,估计三日方可到达…”
黄帝随常先登上箭楼,丹江这条护城河外,旌旗飘摇,呐喊连天,于则领五千人马出战,敌阵派出禺号交锋,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禺号虚晃一招败逃,于则乘胜追击…
突然,一阵呐喊声,敌阵龙蛇转动,从中间冲出百骑火牛车,焰火弥天,直冲于则阵中,横冲直撞,肆无忌惮,于则应接不暇,溃败而逃…
黄帝令人吹起号角,箭楼万箭齐发,掩护于则收兵…
“必须降服这只牛!来一场大雨就好了…”黄帝看了一下天空说。
常先灵机一动,一拍大腿,“有了!我们唤不来风雨,却能鼓击雷鸣,祝融训练这些牯牛多为雌性,不似雄牛野蛮,容易星罗布阵,但他忽略了一点,牯牛最怕行雷闪电,雷霆大作…”
“先生,有何妙策?”
从箭楼下来,常先指着一排大鼓说:“这叫鼓,夔皮所作,其声如雷鸣,响彻云霄,先声夺人,牯牛阵必不攻自破!它亦作战鼓,小声为乐,大声为号,号令三军,我军士气必大增,斗志昂扬,攻破敌军,事过功倍…”
翌日,大鸿按常先计策,率五千人马到敌阵骂战,祝融冷笑一声,“好,我送你到阎王那里报到!”于是亲自出来迎战,交锋十多回合,假意退败,诱敌追杀,阵中蓝赤旗帜分开,焰火冲天的牯牛阵汹涌而出…
这边大鸿却没有去追,令人擂起战鼓,一下子鼓声冲天,万支火箭齐发,尤如行雷闪电,风雷大作…
那些牯牛最怕行雷闪电,嗷嗷后退,向着自家战阵横冲直撞,敌兵大乱,相互踩踏,踩伤的,烧死的,死伤无数。
大鸿乘势追击,杀得敌人狼狈而逃,溃不成军…
祝融大惊失色,命令士兵逃向水边,见水就跳下去…
站于水中,他仰天长叹一声,“常先呀常先,我花了十年时间布下这个牯牛阵,被你一个战鼓不攻而破,只闻行雷,不见雨滴,让我十万大军溃不成军,哎呀呀呀!”
“看来,只等四方会合,来一个瓮中捉鳖!”常先眼中含着笑意。
“瓮中捉鳖?”黄帝大喜。
“此战我军虽大获全胜,炎军十万大军仍未动筋骨,祝融绝然不会打长久之战,出了关中粮草难以维计,他必整合队伍,兵分两路交战,一路追逐大挠,一路进军商山洛水,意在华胥城,”不愧常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不妨与他来一场游击战,声东击西,消耗其力,涣散其志,将其逼进伏牛之山,只等四方会合,烟火为号,一举进攻…”
黄帝点兵城下。
“击鼓!”一声号令,鼓声四起,三军将士个个精神抖擞,威风凛凛,摇旗呐喊,荡气回肠…
“句芒听令!“
“末将在…“
“命你率领三千人马,为主先锋,直捣敌阵,擂鼓助威,趁敌人松懈之时,让其措手不及,杀个落花流水…“
“是。”句芒领命点将去了。
“大鸿听令!“
“末将在…“
“命你带领一支人马杀入敌方中阵,不必恋战,意在放火,乱其阵脚…“
“是!”
“于则听令!“
“末将在…”
“你带领一支人马,从后方攻其不备,断其粮草,烧其营帐…”
“是!”
当点第四道命令时,黄帝犹豫地扫了一下四周,显然有些为难,嫫母啊嫫母,你是否还在生气?见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