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道德的角度看,做了坏事,就应该被谴责,被惩罚。如此,坏事才会被制止,社会的公序良俗,才会能得到保证。
反之,如果一个坏事,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那么,无疑就是一种,对于坏、、、的一种极度的纵容。”
“你的意思、、、道德应该在法律之上,法律应该服从于道德?”
“没错!”
“我反对!”
闻言,支持法律至上的茶客,说道:“法律虽然在某些时候,可能存在缺陷。但是法律的程序,却是最公正的。
每个人在法律程序面前,都一律平等。
所以,只要保证法律程序的公正。那么,就最大限度的保证,整个社会的公正。如此,即便是道德与法律,在某些时候,会产生冲突。
但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社会公正,法律一定的,要优于道德。
而道德,必须服从法律。”
“那民心呢?”
“什么意思?”
“当一种对于错的标准,被一个社会所普遍认同之后。那么,这个被普遍认同的对与错,就是道德。
如此,当这个被普遍认同的道德,与法律条文出现冲突的时候、、、
如果让道德服从法律,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与道德相违的法律,是在纵容坏,维护坏。
而纵容坏、保护坏,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法律权威,对制定法律的朝廷,都会带来程度不同的伤害。
所以,在大魏帝国的历史上,道德从来都是在法律之上。当道德与法律出现冲突时,法律总会服从于道德。
毕竟,所谓道德,就是一个对与错的标准体系,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后。人们为了称呼的方便,就将这个对与错的标准体系,称之为道德。
所以,只要维护道德,就能百分百的维护,被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对于错的标准。
另外,道德确定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如此,维护道德,也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去褒奖善、惩罚恶。
而法律,其最大的功能,也就是惩恶。
所以,从功能的角度看,道德比法律完善。
所以,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维护道德,将道德置于法律之上。无疑,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公正。”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什么意思?”
“道德治国,看上很美,但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借道德之名,行个人私利的、、、人治。而法律,虽然存在一些可能的缺憾,但只要保证法律程序的公正。那么,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
“反对!”
“反对什么?”
“你不能将人治,与道德治理社会,等同一体。这种不能,就如同不能将伪君子,与君主视为同等一样。
君子是好的,伪君子是坏的。
就算伪君子装的再像,他也是假货,是冒牌货。
所以,道德治国是好的,人治是坏。虽然有个人,冒用道德之名,行个人私利之事。但是当一个道德标准,被人们所普遍认同之后、、、道德治国,一定优于法律治国!”
“还是那么话、、、”
作为反方的茶客,发出一声慨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再好东西,如果只是存在于理想状态,那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虽然法律存在一些,可能的缺憾。
但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还是法律至上。”
“你的看法,我反对!”
另一个茶客说道:“从历史看,虽然存在一些人治的现象。但是总体的运行上,还是道德治国。所以,以道德治国,完全可行!”
“历史上真有、、、道德治国?”反方茶客,发出质疑。
“当然有!”
另一个茶客说道:“只要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道德治国,绝对优于法律治国!”
“我也看过不少的历史书,怎么没发现?”
“你看了?”
“当然看了?”
“谁写的?”
“谁写的、、、很重要吗?”
“当然重要!”另一个茶客说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看待和解读历史,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所以,看历史书,要看好的历史书,要看权威写的,有水平的历史书。”
“我看的,就是权威写的历史书。”
“嘿,奇怪了,我看的、、、也是权威写的历史书。”
“我觉得,我看的、、、才是真正的权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