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166th 陪伴会长游京中 遇僧谈三武一宗(1 / 2)

刀客大作手 信纳海 3219 字 2017-11-09

秦海在听着这位大师的讲述佛法中,心中那种本来的挑衅之意全无,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大师,我在想宗教对于人类的作用,其实信仰的力量是很大的,但是大多数人不能够找到自己信念,人皆非圣贤,所以需要宗教来从每个人的道德上约束这个人的行动,让他有所畏惧。”

“你说的很对啊,人本来就是为了信念而活,这不过信念不同,宗教就是让人在正确的信念路上追求,从而行事的。佛,既是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

秦海想了想,又来了问题了,“那么,请问菩萨是何意呢?”

大师想了想,道:“菩萨者,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可以说菩萨是介于俗人和佛之间顿悟的人,距离成佛只差一步。”

秦海经他这么已解释,想到了种种菩萨,“但是也有已经达到了成佛的境地,而不愿意成佛的菩萨吧,所以呢,这个菩萨已经是佛,只不过是他不愿意用佛这个名字吧了,修行无处不在。”

“施主,你说的是长被人地藏王菩萨吧!”

秦海点了点头,道:“地藏王菩萨的那份胸襟的确高明的多,‘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以前跟那些信藏传佛教的人交谈过,他们不像禅宗这般,对于戒律坚持的少一些,修行的方式更加自由一些,跟中国道教的思想很是相似的,我想密宗应该更加接近释迦摩尼的本意吧!”

大师点了点头,“施主说的没有错,你说的是密宗,密宗跟天地接触的更多一些,所以倒是多追修真理。”

秦海歪头看着松树,耐心的听着,“觉得其中的真理非常深入他的内心。又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师,我想到了以为朋友当时研究汉字时说的一句话,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三才者,天地人,其实王原本之意大抵跟佛是一样的道理吧,王者,当王也,三横者谓之曰乾,又是天地人,通三者为王。”秦海看着大师点头,“原来生活中处处是禅机啊,出家是修行,做事不违背初心是修行。”

“无分别心,施主你是有佛性的人,其实成魔亦是修行,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惩尽邪恶。”

秦海笑了笑,觉得跟林翊给自己刻的那枚印章的意思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呢,有句话叫做——文人之笔,惩恶扬善。我想我最不喜欢的一本书,就是现在被传扬的《弟子规》了,那本书出自于清朝,在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代,文人进入了‘清眠期’,所以多是扬善,是那种愚忠的逆来顺受。中国屡次遭受过外族入侵,然而满金入关却是亡天下,而非亡国,所以又有残酷的十年,中国的文化受到了太大的璀璨。想想蒙古建立元朝之时,虽然大肆屠杀汉人,划分了三六九等,人的生命对于历史来说微不足道。我的思想是有些偏激,人命对于一个民族可以为草芥,就算死掉一千五人口,也无所谓,但是带有傲骨的文化精髓一旦失去,恐怕是迷茫。现在造一百万人口,远远比造就一种文化要轻松的太多了。”

“施主的话虽然是偏激,但是从大格局上来说的确是种真理……”

秦海从大师的话中听得出,他是在旁敲侧击想要磨掉自己心中的戾气,秦海却都始终立即转移话题。不知不觉中,等到了陆会长的出来,秦海的手机响起来了,他按了一下关机键,让手机无声,双手合十,面朝这位大师,“多谢大师今日的点拨,我有事情先走了,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再见的。”大师的话已经进入到了秦海的内心深处,想到会长批准他离京,他已经决定先到林翊那边去看看。离开大师后,秦海拿起手机,接通了会长的电话,“喂陆会长,什么指示?”

“我已经忙妥当了,你在哪里啊,咱们走吧?”

“好的,我马上到门口等您!”秦海边跑步边在电话中跟陆会长说了“再见”,到了寺庙门口,“会长,是在抱歉,刚刚在寺院中转了转碰到以为高僧,就坐下来聊了一聊,没想到差点成了烂柯人啊!”

“木事,本来就是出来转转的,咱们出去吃点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