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念清在穿上发了两封电报,告诉冯秀霞和姜玉玲以及家里自己回北京的时间,赵念清特别希望能够见到三年未见的冯秀霞。
回到了北京,冯秀霞没有迎接,相反姜玉玲第一个来看赵念清,赵念清不免有些小小的失落。
夜深人静的时候,薛喜珍敲了敲赵念清的院门,赵念清打开门让薛喜珍进门。
“念清哥哥,我家小姐叫你过去,给你包饺子了。”
“好的,我拿衣服,这就跟你过去。”
来到了冯秀霞的住处,冯秀霞正在下饺子,赵念清则稳稳当当地坐到了炕上。
“你真是个大少爷啊,一点儿活儿不会干呀。”冯秀霞念叨道。
“需要我做什么。”
“算了算了,念清哥哥是干大事情的男人,这点小事情就由我这个小丫头来干吧。”
“干的事情?他的大事情恐怕就是当大少爷吧,来来来,恭喜咱们的大少爷留学归国!”
“三年了,总算吃上一会家乡的饺子,什么馅的。”
“白菜猪肉的,在国外过得不如家里舒服吧。”
“是啊,主要是见不到你,心里发慌。”
“真的假的,你这张嘴可是张仪在世啊。”
“给你写的信收到了没,为什么没给我回。”
“收到了,我给你寄过几封信,你收到没。”
“没收到啊,可能是我上东线战场了。”
“东线战场?你不是去德国留学了吗,怎么还去打仗了。”
“到德国念得军校,赶上欧洲的战争了,东线西线来回跑。”
“谢天谢地,安然无恙,赵念清,你太能作了。不说了,咱们吃饺子吧,团团圆圆。”这一晚,是赵念清从出国留学那天起最快乐的一天。
赵念清回到了大学堂又继续了自己的学业,转眼就是夏天,这一年的五月似乎是不平凡的五月。赵念清和几个同窗清早起来到街边的铺子吃早点,不由自主的谈起了时政。
“念清,欧洲的战事算是有了分晓,德国那边不行了。”
“胜败已经在1916年末就见分晓了,现在巴黎和会是必然的事情。”
“那么我们作为战胜国可以收回山东了,念清。”众人猜测着,充满着激情和乐观。
“太好了。念清,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冯霄云一个巴掌拍到了赵念清肩膀上。
“拉倒把,别做梦了,山东八成收不回来。”赵念清淡淡一说。
“怎么这么说呢,念清。”冯霄云语气一时间变为了质疑,空气之中弥漫着火药的味道。
“我的预料不会错,山东不会回来,中国这次只会是徒劳。”赵念清依旧是平静而略带冷淡。
众人默默不语,空气一时间凝固,直到报童的叫卖打破了这份尴尬。
“有卖报的,我去买份报纸。”众人的注意力瞬间得到了转移。少许十分,众人先是不语,然后是一阵痛心疾首的大呼。
“为什么是这样,我山东何时归还。”悲泣的举动让人看着感到心碎。
“我无法接受!”
“简直是卖国!”愤恨的情绪燃烧了整个人的胸膛。赵念清却静静的坐在一旁,吃着点心,喝着豆浆,看着报纸。
“干着急也没用,国家实力摆在这里了。”说罢,赵念清起身离去。
大概过了几天,是五月四日,看似平凡的一天却在日后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
“李恩,什么时辰了,外面这么闹腾。”赵念清睡眼朦胧,稀里糊涂的被惊醒。
“少爷,天刚亮,外面有不少人。”
“我看看,到底出啥事了。”赵念清懒懒的走到了小院门口。
李恩打开院门,赵念清探头一望,冷冷一笑。
“瞎闹腾,准备游行示威了。”赵念清呵呵一笑,语气中略带嘲讽。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参加。”李恩此时的语气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参加什么,有意义么,瞎闹腾,再睡一会。”赵念清回到屋子里当即躺倒在床上,把被子盖上。
“那别人会说我们不爱国的。”李恩对赵念清的举动实在是难以理解。
“到街上大喊大叫,打砸抢烧地制造暴乱,拿公使的住处撒气,这和当年的义和团有什么区别,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觉着通过舆论去影响政府最后的决策是比较好的,我的两篇文章过些日子就会见报,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算是尽力了,但是我更愿意领着一个整编陆军师,配上德械装备打回山东胶州,打回旅顺,打回丢失的北方失地。一切的一切需要从长计议。”赵念清一声长叹,坐到了客厅的椅子上。
“那我去弄吃的了。”李恩听了赵念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