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求学之路(1 / 3)

原行者 周小卷 4434 字 2017-07-20

听了张青清的一席话,二人才知,明国自建国以来,在将近九百年的时间里,几乎都是以师承的方式进行着量行者修行,而这一种方式要追溯到千年前那个开创了凡尘人族量行者时代的圣人——索尔。

索尔当初便是在顿悟、游历后收了八名弟子,而这八名弟子后来开宗立派,广收子弟。

虽然后来明国与尘国在修行的路径上分道扬镳,但在传承上还是沿用了索尔的方式。

直到一百多年前,人族相继发现了时空虫洞,大量的量行者被明尘两国招入军中,投放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时空之中,再加上历史中已经出现过的第一次时空大战,双方量行者损失惨重。

两国才发现旧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两国军方在现时时空和历史时空中的比拼,于是纷纷修改各自国内的量行者教育体系和招募体系。

张青清虽不清楚尘国的具体情况,但明国的情况还是多有耳闻的。

大约一百年前,明国便逐步调整了国内的教育体系,取消了以开宗立派为主的传统师承授业方式,改由明国联合会、政府、军方、教育局和时空管理局等多个单位共同开设行者学院的现代教育方式,为明国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快速的量行者修行教育。

于是,在各方的宣传下和明国的权威下,行者学院很快成为了明国量行者的发源地和明国军方的重要人才输送渠道。

原本已经血脉苏醒却拜师无门的天赋者,或者有着一腔热血誓要报效国家的天赋者,或者血脉苏醒而不自知的人们逐渐涌入明国各个州市设立的行者学院。

经过这百年的时间,如今的行者学院从入学到毕业的体系搭建已然完善,量行者的供应日趋饱和,于是当今的明国军方更看重行者学院毕业生的质量,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看重数量。

行者学院也由曾经的独立机构,并入了后来兴起的各地综合性大学之中,作为人族教育全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

所以,自1977年起,行者学院的入学环节,相比较刚刚设立时,增加了一项环节——全国试。

所谓全国试,也是基于为明国提供更优秀的天赋者的目的,由明国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与其余普通人族在文化、艺术和体育类学科每年一次的全国高考错开时间进行考核。

顺利通过全国试的天赋者,可以依据全国试成绩报考相应行者学院,再由行者学院完成对报考本学院的考生进行最终测试,测试合格者才可进入行者学院修行。

明国全国约三十亿人口,每年约有一千万人的天赋者报考全国试,能够顺利通过全国试考核的却只有三百万人左右。

其后,在行者学院完成测试后,能够通过测试并顺利进入行者学院的考生数量则降为了一百二十万左右,真可谓是十中取一。

最终,这每年一百二十万个都能够正常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到了军方也就只剩下不超过五十万人了。即便这样,这五十万之数的入伍学生也大大超越了百年之前。

那么那些没通过全国试考核或学院测试的天赋者和毕业了却没参军或者军方淘汰的量行者去了哪里?

多数没通过全国试或学院测试的天赋者,在回到各自家乡后,为了生计选择了放弃修行,少数人或选择自行修行,或选择来年再考,又或选择拜师学艺。

当然,这种拜师学艺,早已不是曾经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小派系了,而只是一些或是归隐或是不世出的量行者前辈的个人行为。只是俗话说缘分天注定,这种拜师学艺的方式更多的还是看缘分。

明国有明确规定,个人传艺不得收徒超过八人。这也是杜绝了天赋者、量行者抱团后成为一方社会隐患,也杜绝了小师门发展为大派系的可能。

毕竟,明国当年在派系与学院的问题上也是出现过分歧和动*乱的。

而那些毕业了没有参军或者被军方淘汰的量行者,一部分人会像普通毕业生一样进入社会,或经商或求职或者回到家乡,一部分人则会通过考核进入警校,从此做一名保卫一方的警察。

更多的人则会选择一处与自己属性相关的元素之地去修行更高的境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他们没有进入军队体系或是警校,但这也是这群从千万人中选取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比那些没有进入行者学院的天赋者有着对于更高层次力量的追求。

所以,摆在吴子杰和林炙,甚至还有张青清面前的,实际上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求学之路。

首先是全国试,虽然明国没有对报考考生的最小年龄设置下限(已有的最小年龄记录是八岁),但却设置了年龄上限,超过十八岁的考生将不再具备入试资格。

所以,整个张家对于张青清的情况也很是着急,这才有了外出游历寻找契机的可能。

对于吴子杰和林炙来说,虽然没有血脉的担忧,但是如果没有张青清这一席话,到了明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