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最新出炉的杂志,他一眼看到封面上有《悟空传》三个大字,在其下面又一小段提语: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他不由自主的打个激灵,仿佛有人向他心里突然浇了一盆凉水一样,随即迫不期待的打开目录,找到正文之处,如饥似渴的品读起来。
当他看到开头师徒四人的对话时,顿时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不正是他们自己平时开玩笑聊天的语气嘛!
当他看到唐僧要孙悟空去找吃的,而孙悟空不去,还被三个徒弟嘲讽后一怒之下去找吃的划破衣服时不厚道的笑了。
当他看到唐僧损妖怪吃别人剩下的,不如一头撞死时也笑了。
当他看到唐僧最后深吸一口气大喊救命时,他开始笑的肚子疼。
……
“《悟空传》?是《西游记》的外传?又想蹭《西游记》的热度。”
嘴上说的抱怨的话,可凡是跟《西游记》有关的仿佛就有天然的魅力一样,徐良怎么也忍不住诱惑,哪怕许多次最终证明是垃圾文章,他都乐此不疲。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霸气!就冲这句话,我看定了。”
徐良看完连载的文章,感觉复杂难明,搞笑的地方很好笑,悲伤的地方很难过,自己的感情随着文章的主角不断变化,他发觉他完全沉迷住了。
“才三万字,太少了,要是一次全连载完该多好,又要等一个月,可怎么熬。”
他发现好作品,自然而让向周围同学们推荐。
“我发现了一本奇作,大家快来看看。”
……
《成长》和新报的读者群有部分重叠,有很多人既看新报,同时也看《成长》杂志,很容易发现两本著作的作者居然同名同姓。
“不会吧,莫非是巧合。”
“不可能真那么巧,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这《悟空传》太好看了,《鹤惊昆仑》没看出来好在哪里,不过也没发现什么地方令人难以忍受,简而言之——能看。”大多数青少年的第一印象。
“《悟空传》比起《鹤惊昆仑》差远了,无病呻吟,太矫情尴尬,还有这是写小说吗?太随便了,太口语化。”大多数中年人的第一印象。
总之,两本书,《悟空传》争议很大,年轻人喜欢的要死,中年以上的人无比厌弃,归入垃圾,而《鹤惊昆仑》开头并不如何惊艳,但受众从小到老。
随着一天一天过去,新报连载的《鹤惊昆仑》以每天五千的字数增加,故事情节逐渐展开,吸引力倍增。
《悟空传》的口碑也慢慢传开,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文章中的一些话开始在年轻人口中流传起来,大有成为流行话的趋势。年龄比较大的人看不惯文章中随意的用语,抨击幼稚的煽情,批评故事性薄弱。
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关于两本书,以及两本书同名同姓的作者的议论越来越多,终于引起一些记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