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小军(1 / 2)

“四娃,你说啥!?”李小白皱眉,这四娃虽说是个傻子,但村里人都说他焰火高。

农村人所说的焰火高,意思是阳火,人有三把火,头顶一把,肩头两把,四娃这种傻子的头顶火比较高,容易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抬,抬棺材……”指了指小山包,四娃眼神有点惊惧。

李小白咧咧嘴,这还稀奇了,难道说这四娃也能看到那些东西?

李小白之所以能看到地气,根据老道士的说法,是因为李小白打娘胎里就带有先天气,有些人小孩时的眼睛最纯净,能看到那种‘东西’,但长大后就什么都看不到了,这是先天气被污秽的东西蒙蔽。

而有三类人,能够看到‘那些东西’。

一类是修道的,道士,和尚,修士,通过修炼,用各种法门可以看到。第二类是傻子,癫子,这些人精神不正常,眼睛也不一样,有时候能看到。第三类,属于天生能看到的,阴阳眼和先天气纯正六识根净的小孩。

仔细地盯着四娃看了半天,四娃不像是说谎。

他说的抬棺材,难道是在说那小山包上的孤坟有问题?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我怕,我怕……”

四娃拉着李小白的衣袖,躲在李小白身边。

李小白心中有点为难,这四娃傻是傻了点,可是眼睛似乎真的不一般,如果自己再去那小山包说不定会吓着他,想了想,李小白对四娃眨眨眼睛:“四娃,咱们去捉黄鳝粘知了,好不好?”

“好,好,嘿嘿!”

四娃拍着手掌开心起来,立即不怕了。

这茅山村虽然穷了点,地方偏僻,可是吃食真不少,黄鳝泥鳅大乌蛇,到处都是。这会儿正是知了报鸣的季节,外面知了叫个不停也惹人厌,尤其是李小白头顶的大槐树,上头的知了特别多。粘知了需要弄点面团,用竹竿子沾着面团粘,这知了油炸一下,整点辣子一拌,下啤酒可带劲。

李小白带着四娃朝临时医疗点赶去,打开门放下摘的菜,李小白又将田螺和螃蟹全都用脸盆泡起来去河沙,这才喊四娃拿上蚯蚓出门,准备逮黄鳝。

屋里有他掘的蚯蚓,用泥巴养在矿泉水瓶子里,随时都可以用。

两人人手一条黄鳝钩子,这钓黄鳝的钩子很简单,用铁丝烧红了烫弯就行。李小白又用水泡了一点面团,将面团揉好,先放在一边,一会儿用来粘知了。

逮黄鳝这事儿四娃比李小白还熟,一阵小跑着往小溪上游冲,上游水草多,河沟边上的洞里有很多黄鳝,也很好钓。现在天气热,尤其是这会儿正中午,黄鳝会从洞里游出来呼吸吐气,瞅准了用倒勾子挂着蚯蚓在黄鳝洞前晃悠,黄鳝就会自己咬钩。

农村娃几乎都会钓黄鳝捉泥鳅,而四娃是村里出了名的人傻手气好,经常能钓到斤货黄鳝,这点李小白也很佩服。

两人在小溪上游停下,水草丰茂,小溪边上河水清冽,有很多黄鳝洞,岸边还蹲着一排呱呱叫唤的青蛙,四娃嘿嘿笑着,快速地从矿泉水瓶子里掏出一根蚯蚓串在铁丝钩上,蹲在岸边开始逗弄黄鳝。

李小白也将黄鳝钩子丢下去,在黄鳝洞口晃悠,钩子很快有什么东西咬了,拉起来一看,却是一只巴掌大的小龙虾。

这小龙虾是外来物种,以前茅山村并没有,这东西到处钻洞,弄得田坎上都是口子猛漏水。种地的农民很讨厌这小龙虾,一般捉到都是弄回去吃掉或者就地打死,李小白也没客气,将这条小龙虾捡了起来,又继续下钩。

接连三次,上钩都是小龙虾,李小白不由有点郁闷,回过头一看,却发现四娃嘿嘿傻笑着,一伸手猛地拉起来一条巨大的狗头鳝。

“狗头,大狗头!”

四娃笑的合不拢嘴,一只手拽着钩子,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滑腻的一个黄色狗头状的鳝鱼脑袋捉住,吧唧一声从黄鳝洞里头拽出半截身子,好家伙,莽粗莽粗,跟大蛇似的,妥妥的是一条斤货。

李小白赶紧帮忙,两人将这条狗头鳝拔出来之后,李小白吸了一口气,厉害了,这条狗头鳝足有半米长,身躯粗壮滑腻,在地上扭来扭去,嘴巴开合不停吐泡沫。李小白知道这可是好东西,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弄点辣子姜蒜爆炒红焖,晚上铁定睡不着觉。

有了这斤货开头,两人干劲十足,很快又钓起来几条泥鳅。最后,不到半个小时,两人就钓上来四五斤黄鳝,十来只小龙虾和七八条泥鳅还有两条鲫鱼,李小白心满意足,用几根茅草将渔获全都穿起来,两人拎着这些准备回临时医疗点。

快走到临时医疗点的时候,村东头正好走来一群人,李小白抬起头一看,原来是七八个十三四的孩子,有男有女,背着书包穿着镇上初中的校服,正走在边上的田埂子上。

“小白哥!”

领头的是一个黑瘦的小子,背着个军绿包,脚下是解放鞋,他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