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珠致残严重,药力不可使之恢复。臧玉大悲,言曰:“若有可能,愿摘己目而奉母亲换之。”禅师一听,心中一动,“此子大孝也。”称,自己可为换睛之事。但只摘一换一,不能为了一人重见光明而致盲另一人。即便各有一目,但并不太过影响娘俩的生活。禅师先用麻散,而后摘得臧玉一目,为其母换上。要说明,那时不比现代医学发达。非借神法,不能做到。后,臧玉拜禅师为师。因之一目,禅师便为他取法名为“一目”。从此,臧玉跟随禅师习佛理、武术与神通。而臧母,居于山下草庵,由清凉寺奉养,高寿而终。现如今,一目年岁也已经一百二十又八岁,乃属得道高僧,且具降妖之能。为民间做了多多善事,名满福建。甭说世人,连他也并不清楚,自己实乃为西方伏虎罗汉转世。
一目长老可巧经过宁王府,向门内一瞅,不由大吃一惊。请门人通禀,自己欲求见王爷。并直言这王府内有妖气,须早加解除为上。门人惊道:“长老,您具有法眼吧?说得不错,我王府之内的确见了妖精,是……一回事情。于今,合府上下不知主张。老王爷当然不会将小郡主(口上恭维,称呼而已。当时芙蓉小姐尚无郡主封号)嫁给一个妖精,可又不敢触犯妖精,两难呀!为了防止妖精醒来闹乱,危害到亲人,老王爷教王妃、世子并王孙、重王孙、重王孙女等,外头避祸去了。之后的事情,老王爷自己应对,豁出一身。”长老言:“老衲或可一降此妖。”再请通禀。门人不敢怠慢,赶紧去向宁王禀报。宁王大喜望外,教快请。
长老入于王府,拜见了宁王。宁王以礼相待。平时,宁王对于僧、道便极为尊重,也迷信。交代下面,任何时候都不可慢待出家人。他向长老再述王府妖祸之情,求请长老务必帮助自己消难祛患。长老教其引领,来在宴厅。妖精还那儿睡着呢。长老教取来朱砂与笔。他绕妖精的脑袋,画上了一个圆圈。而后,开始念咒。这一念不得紧,妖精痛醒。连拾跟头带跌跤,抱头大号。同谁形象类似?若于齐天大圣孙悟空遭紧箍咒之厄。长老在妖精头上所画下的圈子,便似一个头箍。妖精承受不住,连连告饶。长老慈悲,心生恻隐。念及这妖精未造大害(只论此一回。往昔妖精之罪过,长老未知其详),放他一条生路。长老道妖精,自己从今往后要在南昌府久居不去。但知他再行作祟,必加销灭。妖精忍怨含苦,极度狼狈逃窜而回象牙潭。正是:
迷心一时王门婿,春风得意三两辰;
横生枝节风合雨,隔离鸳鸯难配双;
可憎多事“贼”和尚,碎爷美梦不圆全;
怨愤无处来发泄,切切苦痛忍心间。
元磬大圣吃了大亏,自然不甘心。自己力不能及,想到了援兵。遂搬请狐朋狗友,命小妖精找来了元婴大圣、元鼎大圣,并把事情讲了。元英、元鼎大圣冲冲大怒,“南昌府之地,有谁不晓得‘三元’大圣,闻名而色变。却有不知好歹的贼客,来与作对,可恨而又可杀。”均表示,帮助元磬大圣报仇雪恨,即刻就要杀去宁王府。元磬大圣道:“你们先别急着去,先帮弟一除此厄。”
啥厄?便是头上的朱砂圈。这圈子好似生根于头脑,洗不掉,擦不去。但不除去,待那长老一念真言其咒,元磬大圣头疼脑裂,又得遭罪。可惜,无论元婴、元鼎大圣怎么处置,忙了长时,分毫效果不见。闹得极其沮丧,最后无奈放弃。
元磬大圣不敢露面,只看两位朋友的。元婴大圣、元鼎大圣结伙,将身来在宁王府,大摇大摆门内便进。元磬大圣前面讲了,生得可以说是奇丑无比,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而元婴、元鼎大圣不然,打眼瞧来,便是两名几岁的娃娃。模样不赖,也都十分精神。只是一个黄脸,一个白脸。门人不晓得他俩底细,因此也没认真看待。两个孩童楞向王府里闯,真是贼大的胆子,这可不能容让。于是,门人行加阻拦。不料,自讨苦吃。元婴大圣将手掌心冲准门丁甲而上抬。随着手掌的上抬,门丁甲也不由自己高升而起,直升到同门楼差不多少的高度。元婴大圣猛地将手掌往下快速一放,门丁甲跟贴烧饼似,啪地重重摔于地面,登即半死。同伴乙则更惨。元鼎大圣身形一跃,两手交叉而后左右分挥。双手之上各现不大的钩子一只,将门丁乙的脖项劙豁而开。门丁乙本能间手捂创处,仰天跌倒。创口算不得深,鲜血没有喷窜。然而由于钩子可以释毒,一样教门丁乙一死,神仙怕也难以救活于他。
两名“童儿”撞入王府里头,府卫呼“捉”,进行捕拿。二大圣一个奋开拳脚,一个仍施双钩,纵发威狂。府卫抵挡不住,死伤多多。有人惊惶飞奔,而向宁王报信。
宁王正同一目长老谈佛,闻得禀报,神色剧变,惊骇不已。同时,也生愤恨,“何来狂童,如此放肆?”长老言:“来而不善,绝非一般人物。千岁莫忧,老衲一当他们。”来会二大圣。碰了面,长老一瞅,两名童子要看长相倒是蛮好,可可惹人爱喜。但有一样,张溢歪斜之气。长老见多识广,“这俩绝然不会是真正人类。”运神光于目,法眼观来,“呀,却都是妖精。”一个乃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