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得。这就是月光之翼,川谷之泉,女人之白带,也就是所谓的“道”。有物混成,世界上物种生成,来自于天,孕之于地,寂寂寥寥,自生自息,各自独立生息不变,周转循环不止;生生息息,代代繁衍,这就是天地之母。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在天,位于繁星点点的浩瀚夜空中,寥月之处;在地,位于幽远深邃的山谷洞穴深渊,惚泉之处;在人,位于女人脐下与****之间的子宫之处。道,无色无味,无形无态,承月气而载,顺幽泉而流,自****而出,是生命之源,生命之始,生命的符号。
老子是现今世界上最早论证地球物种起源的人。道教理论认为物种起源于天,经月道入地道,经地道入人道孕育生命,周而复始,死而复生,长生不死。道教是世界上唯一认为生命可以长生不死的教派。道教认为生命来自天,人的灵魂不会死去,人死只是肉体五行物质的泯灭,而人的灵魂会出窍回到天地,经“奈何桥”,喝“孟婆汤”转世回到阳间,或转世为人或转世为畜牲,物种来自天地可以循环往复。其实这种思想就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物种来自宇宙空间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说明道家很久以前就认识到物种起源于天地,天地创造了物种,物种生死循环,循环往复不灭于天地。
道,就是形若玄牝的通道,博大而幽深,深明而大义。故“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道的思想也是最早尊重生命的思想,是非常伟大的思想,道博能容,深远幽邃,大道致微,深明大义。
什么是“德”?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天地形成,物种自立,细微的德行惟一的从化于道,无道无德;没有生命何来德行。德是典型化后求完全的标准;枉法后求直正的标准;水洼地求满盈的标准;敝帚处求自新的标准;缺少时求得到的标准;多余了求分予的标准。怎么能说世上无道德呢?德从化于道,道发于自然。
德是什么?中国人所认识的“德”其实就是规则,规定,规范,法律,制度。因此,德是歪曲了匡正的标准,枉法了治正的标准,是规范,是法律。
德从何而来?德随道形自然而来,也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法律法规,其出处来源于自然法则,是人类自然生成的必然准则。德性来自于天理现象,人类社会的文明法规与邪恶制度都是来自天象变化的自然生成,这些准则随玄牝之道而来,形成善恶文化及法律准则。
道是自然,自然形成。德是规则,法度。
道与德组合起来就自然法则,生命运程中长期久视的规范,自然生成的规律。
《道德经》自面世以来,对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广泛的影响,中国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大度能忍、能屈能伸的思想就是来源于道德经。这种思想形成后,使古代华夏大地笼罩在无形的熔炉之中。无论什么样的外来文化思想,只要进入这一区域,必至自灭或失去原有本色。无论是多么完整与完固的文化思想,只要进入这一区域,必然熔化在这个大熔炉中。即使原有的思想得以保留,但被烧灼后的痕迹随处可见。
自汉代之后,古代中原无数次受外来民族的侵略占领,但是这个优秀的民族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如熔炉一般熔化掉外来入侵者,使其丧失消耗掉自有的思想与本色,从化于汉民族的本土思想,归根原因就在于《道德经》天人合一、万法归宗、宽广博大的思想所致。为什么佛教自进入中原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道教的影响,并从化于道教,就是这个原因。今天的人们当走入佛教殿堂时,跪拜的是佛祖,其实心里敬仰的是天地,或出来又入了道观。为什么?“道”发于自然,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濡弱谦下,空虚不毁,万物归一。这就是本质的原因。
时至今日,当我们读《道德经》时,我们会在无形中感觉到一个宏大的气场笼罩在自己周围,这个气场来自于天人合一的源泉思想。道,来自于哪里?人,来自于哪里?道,生命之神,来自于浩瀚的宇宙,人自道生,德化以衡,尊重人类的自然本性,才是《道德经》的实质所在。
正是《道德经》尊重人类自然本性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使华夏民族牢记为什么万法归宗,万物归一,使外来思想无法灼伤华夏民族的神经。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亲身亲历,世界上无论多么顽固的思想教派,只要进入中土就变味了,变异了,就逐渐在转变为适应华夏民族的本土化思想。佛教不用说了,基督教进中土时间不长,但是如果了解中国民间的基督教徒们是如何信教时,就会发现有一股乡土味夹杂在其中。即使******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不完全是原有的味觉了。
潜移默化的易经天元思想其实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源宗义思想。不论周易的义理原理,单就周易衍生出来的五行制衡论而言,它将是人类社会最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