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卦爻的范围来定义卜辞,然后根据卜辞来预测在某个时间,某个瞬间,某个地点,某个方位会出现某一方面概率性较大的事件、行为、现象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周易要用六十四卦来预测万象的由来。
可以说周易的数术定义了宇宙学、宗教学、哲学、社会学、逻辑概念学的思想原理,是计算宇宙起源、物种起源、人类哲学社会科学起源的方法原理。它是宗教学的开源思想,也是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的定义性原理思想,自然也就是上层建筑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标准,法制观念的思想源泉。所以说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群经是百家思想、宗教信仰;大道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观念、法律法则。
因此,今天的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起源于何处,道德标准、法制观念来自哪里。如果说周易的数术原理没有科学性,那么,理所当然的就不存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源于周易的道理;如果周易的数学原理没有科学性,那么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洗刷,恐怕早已灰飞烟灭了。
这就是周易的数。
说到华夏民族的思想根源,就要说周易中的“理”了。周易认为天地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天干甲丙庚戊壬为阳,天干乙丁辛己癸为阴。地支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孤阴不生,纯阳不长。阳多则短,阴多则绝。阴极则反阳,阳极则转阴。
天干阳性反应最强的是壬、甲,天阴干阴性反应最强的是丁、辛。天阳干克天阴干最强悍的是丙、庚,天阴干克制天阳干最强悍的是丁、辛。是故壬见甲可化阴,丁见辛可转化为阳,此谓极阳化阴,极阴转阳。地支阴极在子,阳极在午,故子子相见必化阳,午午相遇则转阴。
阴生阳,阳生阴,老阴为少阳,老阳为少阴,孤阳不长,独阴不生。阴阳转换,奇偶两象,互补则生,互斥则止,合同则天理自成。
中国人的所有文化思想,哲学理念全部来自这个理论体系,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出处。
周易的“理”就是来源于阴阳天地论,阴阳论认为天地分两仪,两仪存阴阳,阴阳互生互补,互斥互动,天地所有的理数基础皆生自两仪阴阳论。
两仪存阴阳,阴阳存四季,四季存八方,八方有八卦,八卦有九数,五行蕴藏其中。周易成文先取象,再算数,又定理,而后占。科学而系统,集天地之大成。是故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的理念之后形成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最居代表性的是儒、道、法、墨四大家。
周易成文之后多次被删减,最后确定在孔老二之手。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就是经过孔夫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后的易经。自然《周易》中的理也要先从孔夫子的“理”说起。
周易认为天地分两仪,两仪分阴阳,阴阳分四季,四季生八卦,五行蕴藏其中。于是儒家认为阴阳分天地,天地分君臣,君臣分上下,上下有左右,左右分两端,两端互通斥,“仁”字坐中间。“仁”者二人也,阴阳合同而成“仁”。仁字是平衡一条直线上左右两端的支撑点。“仁”字居中,平衡摆正两仪关系,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山之始。儒家思想一切从“仁”开始,阴阳“两人”开始,阴阳合“仁”开始。
儒家的观点,天地有阴阳,阴阳生物种,物种之中有人类,人类聚群体,群体集生国家。国家之中有君臣,国中有君,家中有夫。君当国权,夫掌家权。国有君臣,家有夫妻,夫妻有子女,子女成社会,社会分八方,八方有山水,山水为物资,质量蕴藏其中,其中有五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归纳到人事就是“仁义礼智信”。五行有生克,生克有规制,规制循环其中。五理有长短,统治分布其中。
天地有阴阳,阴阳分男女,男女有社会,统治循环其中。统治有阶层,上下分两班。在天为玉皇,在地为帝君。帝君当行“仁”政,教化下层民众。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人制”思想的起源所在。
“仁”字当头占,“义”忠随后行。“礼”仪站中间,恭身曲腰敬。董子充五常,五常不容混。“智”者遁规律,“信”者言必行。
仁,周易认为仁从阴阳,一二得二,阴阳合同而为“仁”。于是儒家思想认为,一切从一,一二从仁,二一为仁,阴阳合同为仁,仁从人二,最高境界就是阴阳合同则为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以从一为核心,以从二为规制,不得从三,也不得从四。一切以阴阳,君臣,夫妻,上下,贵贱为“仁”制,核心思想就是“仁政”,以仁从二人为核心,一切从化于仁。天之理,地之衡,从阴阳起,一阴一阳谓之仁,仁从二,二从仁,“二”即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内容。“二”化仁,仁立德,德立规,规制来自天子,天子仁政天下,这就是中国人治思想的开源,也就是所谓的儒家思想。
义,义是羊,羊从顺,顺应一,从化二,人人皆从一以下恭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