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烛夜(1 / 2)

长汉当歌 折伞 2640 字 2017-07-28

公孙瓒单骑败走,会军于界桥边。袁绍得消息后便引军过桥,乘胜追击,却不料颜良、文丑败于杨至、关羽、张飞和赵云之手,此时四人引兵回赶,形成两路夹击之势。袁绍见过当日三人在虎牢关前大战吕布之景,心里难免有所畏惧,大叫撤军。

公孙瓒的军队一直杀到袁绍过了界桥方肯罢休,而此战虽然损失惨重,但也是重创了袁绍,可谓两败俱伤,但真要论起来,还是袁绍赚了,毕竟公孙瓒损失了将近八千的白马义从,这支部队是他奠定辽东的基础,如今几乎全军覆没,是为动摇了根基,此后想要恢复恐没那么容易。

回到军营之后,公孙瓒亲自感激杨至,“多谢忘川不远千里助我,否则今天狼狈逃窜的恐怕就是我了。”

杨至作揖道:“将军言重了,您有子龙此等万夫不挡之高手在,就算今天我等三人不来,也定是安然无恙。”

公孙瓒笑着道:“不管怎么说,你也功不可没,今晚犒赏三军,你我二人痛饮如何?”

杨至道:“恭敬不如从命!”

夜晚时分,三军将士为败袁绍庆功,期间朝廷遣太仆赵岐携诏书而来,说是:公孙瓒与袁绍皆为大汉栋梁之臣,理应携手并进,匡扶天下,不可内乱自攻,动荡太平,朕望二位能化干戈为玉帛。

公孙瓒接旨,问杨至:“忘川觉得我是和解,还是与袁绍死战到底?”

杨至道:“此书不见得为天子所书,若是如此,当为董卓劝和,一来公与袁绍皆当世豪杰,恐一人独大,威胁于他,二来袁绍今败,公也损失惨重,此书是想给二位台阶下,以此得心。”

公孙瓒又问:“那我应当如何?”

杨至道:“袁绍非忠君救国之人,倘若得冀州根基发展壮大,必定再与公兵戎相见,到那时候,恐怕是难以抵挡,所以公可不必在乎此书。”

谋士关靖笑道:“冀州城兵精粮足,固若金汤,倘若袁绍坚守不出,我们又当如何攻破,怕是我军粮草一竭,敌军回杀,必定大败,所以在下觉得,不管有没有此诏都应退兵辽东,养精蓄锐。”

杨至反驳道:“袁绍刚刚接手冀州就遭受如此大败,在此情形之下,又有何惧,加上辽东距此不远,调兵遣将,运送粮草,不日既可到达,倘若袁绍久战不出,势必军心混乱,何愁冀州不破?”

关靖还要进言,被公孙瓒抬手制止了。

杨至起身作揖道:“将军,此书为董卓所写,若公依照诏书所言而做,那便认了董卓祸乱之行,如此,恐天下之人会心怀揣测。”

公孙瓒道:“忘川言之有理。”

隔日,袁绍给公孙瓒送来了一封求和书信,信上说:伯珪兄与我皆为汉臣,又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今天下未定,海内未平,倘若此时兵戎相见,两败俱伤,恐让贼人有机可趁,倒不如休养生息,共谋大业,千万别因小而失大,汝从弟之事确为我之过错,为表我之心意,已上表其堂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不知伯珪兄意下如何?

公孙瓒将书信给了关靖看,问他如何回应。

关靖道:“昨夜宴上在下已经说明了,冀州城兵精粮足,非久战而不可平定,然其必动辽东根基,有碍主公大业,今袁绍示弱,当退辽东,发展基业。”

公孙瓒也是担心自己根基问题,毕竟袁绍兵马强壮,他也确实没有多大的胜算,于是就驳回了之前杨至所言,按关靖所说,退兵辽东,接天子诏书,授封易侯。

这事传到了杨至耳中,不由叹了口气。

“大哥叹息是为公孙瓒退兵否?”关羽疑惑问,“其实大哥也知道,公孙瓒并非袁绍敌手,为何还要劝进?”

杨至道:“公孙瓒向来与刘虞不和,甚至对其有杀心,这本就让人有所顾忌,如今出兵袁绍,是为报杀弟之仇,可外人又会何解,会说他是趁此机会,扩充疆土,有不臣之心,篡汉之嫌,所以他根本没有退路的,一旦失利,荆州刘表、幽州刘虞都不会放过他,必定会被群起而攻之,所以只有打败袁绍,夺下冀州才有一线生机。”

关羽又问:“那两军交战之际,为何不见他们有所动静?”

杨至回道:“袁绍先是联合公孙瓒夺冀州在先,又害公孙越在后,且今战败,所以他们不好插手,可如今公孙瓒退兵,是给了袁绍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一旦他恢复过来,再联合刘虞、刘表三路夹击,公孙瓒到时拿什么来挡?”

关羽问道:“那照大哥所说,如今我们该怎么办?”

杨至眉头微皱,深思了一会,道:“还记得我们来时路上听闻徐州太平教****之事吗,徐州陶谦素来与公孙瓒交好,今有难处定会寻求公孙瓒的帮助,那时我便自荐前往。”

关羽点头道:“那好,我书信一封,让宪和先带甘姑娘与张悦去徐州,晚些我们再汇合。”

【白马营】

杨至跟关羽、张飞交代了一下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