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谁执益州派牛耳(2 / 2)

蜀辈 秦泗 3501 字 2017-07-11

敏感,不能张扬。正是因为这个见不得光的原因,诸葛乔没有参与新汉七子的酒宴,秦越觉得理应如此。

诸葛乔瞄了一眼秦越三人身后被两个卫兵架着的木川,问道,“就是他报的信?”

秦越点点头,对于诸葛乔未卜先知一样的能力毫不意外。

“应该是劳累脱力所致,你们俩把他带到厢房,我等会派郎中过去看看。”诸葛乔吩咐那两个卫兵后,又叫来婢女带马嘉尔下去休息,尔后才跟秦越和凌毅说,“父亲正在议事,两位先去偏厅稍等。”

凌毅却急了,“南中作乱这么重要的事情,还等啊?”

“和父亲议事的,是镇北将军魏文长(魏延)、蜀郡太守杨季休(杨洪)、丞相长史向巨达(向朗)以及丞相参军蒋公琰(蒋琬)四人,他们已经商议多时。伯守,你倒是猜猜,这四人有什么玄机。”诸葛乔笑吟吟地回答道。

“魏将军督守汉中,杨太守扼守中心,两位丞相府的首席智囊,如果李正方(李严)将军也在,那大概也能看出点端倪。魏将军防魏国,李将军防吴国,丞相府运筹其中。独缺南中一面,自然就是进攻的方向。”

诸葛乔老神在在,看着秦越。

秦越不接茬,一副关我什么事的表情。凌毅不乐意了,抓住秦越的手臂问道,“到底什么事这么神秘!难道我猜对了吗?”

“诸葛亮叫不动李严。”

凌毅瞪大了双眼,马上又皱起眉头,旋即却一脸吃惊,表情变化丰富多样。凌毅眼中,像诸葛亮这种神一般的存在,怎么可能叫不动李严呢?马上想起日前秦越说的派别之争的严重,李严是东州派的大佬,总爱跟荆州派过不去。但又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猜对了这几个人就是为平定南中在筹划,这么说,丞相府早就对南中之乱有所准备了。

“丞相竟是早就知道南中的事情了……”

诸葛乔带二人来到偏厅,又陪着说了一会话,诸葛亮便走了进来。

众人起身行礼,诸葛乔像往常一样,便打算出去。

“乔儿,”诸葛亮稀罕地叫住了诸葛乔,“不妨留下来参详。”

纵然诸葛乔长期负责隐秘工作,早就练就波澜不惊的城府,此时眼里也不禁闪过一丝惊喜。

任何一个儿子如果有诸葛亮这样的父亲,细想之下,恐怕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父亲的英名近乎神灵,儿子再努力也无法追赶,长此以往,父亲便会逐渐成为儿子的心魔。父亲哪怕一点点的认同,都会为儿子干涸心灵洒下一场甘露。即使诸葛乔的亲生父亲其实是吴国的诸葛瑾,诸葛亮只是他的叔父,也完全不影响“诸葛亮”这三个字对自己的精神压力。

“南中的事情,从入蜀之后我便没有放下过。”诸葛亮说,“先帝进封汉中王的时候担心南中不服,称帝的时候又担心会反。樊城之战、夷陵之战都担心南中不安分,从中作梗。所以先帝退入永安的时候,我就知道南中必定会反。”

“夷陵之后,一来,我派了邓伯苗(邓芝)使东吴,让双方重修于好,就是避免在那个节骨眼上南中从中取乱。二来,子龙一直留在江州,便是以庲降都督李恢在前,江州都督赵云在后,一旦南中失控,有子龙善后,局势不至于过于糜烂。三来,先帝退入永安后,我和陈叔至设了个局,结果只引出黄元一个跳梁小丑,背后的人纹丝未动,连究竟谁是益州派执牛耳者,谁是益州党魁都不知道。至今果然酿成恶果。”

“南中八番九十三甸,万山重重,不服王化,确实很难治理。”凌毅感叹道。

“从刘焉入蜀到如今,我们试过铁血统治,也试过怀柔政策,最后刚柔并济,南中依然反反复复,从未安分。只要国中有事,任何人都知道找南中从背后捅一刀,这种感觉啊,”诸葛亮端起热茶喝了一口,“怎么说来着,一直被辜负,从未见真心。”

凌毅没想到诸葛亮说话也会这么调皮,忍不住微微一笑。

诸葛亮又示意诸葛乔接着说下去,诸葛乔想了想,接着说道,“如今从益州南到南中,我们都分化对待,能真心归顺的氏族名士,都逐渐安排去管理当地。冥顽不化的……”

诸葛乔神色阴沉,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