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时间,在你玩耍中走过,在你欣赏美景时度过,在你感叹人生时跨过,在你领悟中划过,在你香甜的睡梦中飘过,在你抱怨中度过。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着24个小时,在这24小时里,有人在奔波着,有人在享受着,还有一类人在抱怨着。
在奔波着的人懂得时间的重要,在享受的人知道时间的美好,而在抱怨的人却浪费了这大好的宝贵时光。
人的一生,从小到大,由大到满头的白发苍苍,在这一段过程当中善于把握时间者,时间会为他们留下智慧与力量,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而藐视时间作用者,时间会给他们留下空虚与懊悔。所以,人们必须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这样人生才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见时间的珍贵。
时间有着两面性,创造性与毁灭性,人们浪费时间,就等于自己亲自把自己推向了深渊,毁灭了自己的幸福。
而珍惜时间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智慧,以及财富,创造幸福美满的幸福人生。
因为机遇与幸福往往就藏在每一分每秒之中。
人们往往把时间比喻成生命,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他编写出来的。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每当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于是纷纷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久而久之,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少时所学的东西,竟至终身不忘。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勤奋用力,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写作,往往忘记饥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原来是这样的,司马光常常读书到很晚,他读书读累了,就会睡一会儿,可是人睡觉的时候是要翻身的,当他翻身的时候,枕头就会滚到一边,这时他的头自己会碰到木板上,这样一振动,人也就醒了。于是,他就马上披衣下来,点上蜡烛,接着读书。后来他把那个圆木枕头看成是有思想的东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意思是说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