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才高不自诩(1 / 2)

人在旅途,必须时时叮嘱自己,才高不自诩,位高不自傲。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一般人的共识,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江湖术语,也不是人失意时自我安慰的一剂良药,而是一句处事之道。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是真正要做起来也许并不那么容易。这句话其实告诉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做事不能随心所欲,说话不能信口开河!

在那纷乱的三国时期,可谓人才辈出,豪杰并起,不光出了诸葛亮这样聪明绝顶,能掐会算的智谋志士,也出了关羽这样义胆忠天的仁义之人。其中诸葛亮就出生在山东,山东当时还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年轻人叫祢衡,字正平,他虽然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影响深远,美名远播,但也不可小视。他也像流星一样,在那茫茫的历史夜空留下了自己桀骜不驯的一闪。

《三国演义》有抑曹(操)扬刘(备)的意思,在这本以三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小说中,罗贯中并没有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书写故事,整个《三国演义》都充满了罗贯中对曹操的批判。罗贯中先生自己是明朝人,不能回到离他远去的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去痛骂自己很不喜欢的曹操,于是就借这位祢衡先生的口,对曹操进行了无情的辱骂。不过,罗先生为什么不选别人,而专选祢衡,借祢衡的口来骂曹操?这其实并不是罗贯中有意要栽赃给祢衡,而是这位祢先生确实当时骂过曹操,只是他没有罗先生骂得那么恨罢了。

然自己骂得并不恨,但弥衡并不遗憾,因为在罗贯中笔下,他大出了一回风头,骂的曹操体无完肤,七窍生烟,一下使得他的“光辉形象”升上了天。他也因此成了“正义”的化身,不畏权贵的英雄,也因此成了很多人赞扬的对象。但好像没有人把他当作学习的楷模。

祢衡确是这么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还怕石头?那时没有炸药包手榴弹,所以祢衡更肆无忌惮,几乎把当时与他共事的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凡是他能认识的人,几乎没有不得罪的,这就有些不识抬举。像这么一个不识抬举的人,他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最后,对于他招致杀身之祸,当时的所有人一点都不感到意外,有些人可能还嫌这一刻来的太晚.

总结祢衡二十六岁的短暂人生,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开口见憎,举足蹈祸。”就是说,他一开口说话,就会招致别人憎恨,憎恨他实在不是因为嫉妒他的才华和才能,而是憎恨他把伤害别人作为职责,好像不伤害别人,他就不是祢衡一样。他做事往往都会给自己招来祸患,不是因为他犯罪,而是有人认为他确实该死。

祢衡确实是不畏权贵,敢于挑战极限的典范,他似乎专找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跟他们过不去。别忘了,那个时代是专制社会,得罪当权者,你不死,谁死?

要说能力吧,祢衡可能确实有一点吧,但他的能耐在我看来,在嘴吧上表现的极为强捍,写个文章还算可以,至于在别方面,好像也不见得有什么特长,至少没有他自己吹嘘的那样邪乎,那样夸张:“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后汉书.弥衡传》)曹操不用他,他没有机会施展“致君尧舜”的才华,让他去了刘表那里,但是,刘表还是很器重他的,也没有见他“致”刘表“为尧舜”,他的德行简直和孔子颜回相差十万八千里,却自诩为“下可以配德于孔、颜”,真是大言不惭。

要说他的运气吧,也算不错,因为他结识的人,不光当时很有影响力,在历史上都很有影响力,这个人就是《三字经》中赞扬的那位“融四岁,能让梨”的孔融,那是绝对的超级大碗。超级大腕孔融极力的向朝廷推荐祢衡。如果他的能力真像自己说的那样:“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以他“下可以配德于孔、颜”的德行,混出个人模狗样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惜,这一先天优势他没有好好地把握,也没有想着好好的把握。

当朋友把他推荐给曹操以后,他却给当时把皇帝都玩于鼓掌之间的曹操办难看,弄得极力推荐自己的朋友孔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不懂人情世故,实在是混账不堪。因为你可以不给曹操面子,但你不能不给朋友孔融面子,孔融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祢衡,没有恶意,你怎么能让他下不来台呢?你这不是混账又是什么?!

他这种只顾自己痛快,不惜出卖朋友,陷朋友于不义境地的人,和他不顾别人感受和处境,极端自私的狂妄行为,就不光不够意思,还不够朋友!

不过,不能不佩服祢衡的运气,他确实运气不错,交了孔融这个没把自己当外人,还为他的前途不惜两肋插刀的名人朋友,运气实在太好了。运气归运气,但人的一生不能光靠运气,还是要靠能力,仅看能力也不行,还得懂得处事之道和为人之礼,脚踏实地。可惜祢衡不懂这些,他只有张扬的个性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还比任何人都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