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把话说得太满,就会印证哪句,水满则溢。盈则亏,的金玉良言,让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言语谨慎,对一个人在职场,处事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水烧的太热,则容易漏出,话说的太满,则会招来祸患。
因此,逢人不能把话说的太满,三分就够,只说三分话绝对不是不诚实,绝不是奸猾,而是为人处世最为圆猾的方法,说话本来是有三种原则的,一是人,二是事,三是地。
非其人不必说,非其事,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又得其事,而非其地,也不必说。
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是太多了,其人而非事,你说三分真说算是一个暗示,得其人,其事,而非其地,你说三分真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
如果必要,不妨心选择地方长谈,这才叫做通事故的人。
但是,话又说回来,逢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叫你硬生生的说三分话就闭口。
如果这样还很硬,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会令人不满和戒备。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甲向乙借钱,但是甲知道乙借钱不是为了办正事,所以就不想借给他,但凡是像这种事情,又不能直说,甲就对于乙圆滑的说,真对不住,我最近因为某某些事情,手里也特别紧,要不这样吧,你要多少钱,我去当铺去当点东西,应该可以给你凑足够钱的。
乙听到此话,自然是会不好意思的,肯定会赶紧说道,不用了,不用了,这样怎么会好意思呢!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想想办法吧!。
甲的话就留了余地,不把话说死,说绝,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得罪了人,害的只能是自己,又有什么意思呢。
要学会圆滑的为人处事,永远都不会把话说死,这样既不会得罪人,又不会显得很尴尬,这样的人往往会给他人带来好印象。
要学会留余地,在韩非子的《说林·下篇》中有这样一段话:“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工艺木雕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把鼻子给刻小了,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同样道理,初刻时眼睛要小,小了还可加大。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得很大,后面就无法缩小了。为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凡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遭遇失败。
一个老练的木雕艺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讲究的是从上到下,从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留有余地。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脊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处世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民间曾有许多的俗语如:“养儿防老,囤谷防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说的都是要未雨绸缪,为明天留后路,留余地。闽南话中也有一句俗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意思是说与人相处,凡事不可做绝,要记得彼此留有余地,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见面,都不会难堪,不会尴尬。
书画家进行创作,要懂得“留白”。编辑进行版式设计,要懂得“留白”,印刷书籍,也要留有相应的空白。留白,也就是留余地。给观赏者,给读者留想像的余地。
建筑楼群,要留出一些余地给绿树、给花草、给阳光、给空气。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一条名为缩水线的“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而破裂。高速公路,每过一段里程,就要在路边留出一块“余地”,供有毛病的车辆应急停靠检修。狡兔三窟,留有逃生的余地;得势不忘失势,留有后退的余地。强盛而不忘衰败,富有而不忘破落。甚至人情世故,恩怨是非,都得留有余地。
退耕还林,是给树木留一份苍翠的余地;保护森林,是给自然留一份和谐的余地;保护湿地,是给水禽留一份生存的余地;保护隐私,是给心灵留一份隐秘的余地。电脑的档案资料要备份,以防病毒攻击系统瘫痪;房屋的钥匙要多备一把,以防遗失进不了家门。树与树之间,留有间隔,才能长得茂盛粗壮;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应的距离,才能避免摩擦和纠纷。
批评人而留有余地,便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表扬人而留有余地,便是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动力。
制定计划,要留余地;享受人生,要留余地;批评下属,要留余地;日常用度,要留余地。房屋装修,要留有更新的余地;再狭窄的公路,也要留有错车的余地;再紧张的工作,也要留有休息的余地。甚至高考升学填报志愿,也要留有“第二志愿”的余地。就是我们身上的五官布局,也都留有相应的余地。双眼的布排,留有余地;眉毛的错落,留有余地。
耳朵生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