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柔中带刚远胜于表面上坚强(1 / 2)

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能屈能伸,只进不退,表面坚强,实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能屈能伸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勇往直前不一定就能取得胜利,智中取胜,才是真本领……。

战国时候,有一次赵王派了孔青带领大军救援禀丘。孔青是员猛将,加上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所以赵军一战大败齐军,击毙了齐军统帅,并俘获战车两千辆。战场上留下了三万具齐军尸体,孔青决定把这些尸体封土堆成两个大高丘,以此彰明赵国的武功。

宁越劝阻道:“这样做太可惜了,那些尸体可以另有用处。我看不如把尸体还给齐国人,这样做可以从内部打击齐国,从而让齐军不再侵犯!”

“死人又不可能复活,怎么能从内部打击齐国呢?”孔青想不通了。

宁越说:“战车铠甲在战争中丧失殆尽,府库里的钱财在安葬战死者时用光了,这就叫做从内部打击他们。我听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该坚守时就坚守,该进退时就进退。我军不如后退三十里,给齐国人一个收尸的机会。”

孔青大致明白了宁越的用意,但转念一想,又说:“但是,齐国人如果不来收尸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呢?”

“那就更好了,”宁越胸有成竹地说,“作战不能取胜,这是他们的第一条罪状;率领士兵出国作战而不能使之归来,这是他们的第二条罪状;给他们尸体却不收取,这是他们的第三条罪状。老百姓将会因为这三条而怨恨齐国的高官将领。居于高位的人也就无法役使下面的人,而下面的人又不愿侍奉居于上位的人,这就叫做双重打击齐国!”

“好,还是您技高一筹啊!”孔青终于完全理解了宁越的良苦用心。

果然不出宁越所料,齐国因此而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对外用兵。

宁越的主张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相反,似乎还有点软弱,在向齐国让步,殊不知,这“让步”里面却大有文章,表面上的退步其实换取的是更大的进步。

唐肃宗年间,唐将郭子仪奉命收复被叛军占据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后又率军乘胜东进,兵指洛阳。

屯兵洛阳的安庆绪听说郭子仪率军前来攻打,急忙派大将庄严、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迎战。叛军在新店(今河南省陕县西)与唐军相遇。新店地势险峻,山高壁陡,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对唐军很不利。郭子仪决定趁叛军立足未稳之机,选派2000名英勇善战的骑兵,向敌营冲击,又派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协助作战的回纥军从背后登山偷袭,自己则率主力与叛军正面交战。战斗打响后,叛军从山上猛冲下来,郭子仪佯装败退,且战且退。

叛军大喜,倾巢出动,企图一举消灭唐军。战斗到黄昏,暮色苍茫,叛军伤亡数万,余者也精疲力竭。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从四面而降,只见万箭齐发,无数的箭矢像雨点一样射向敌群。

郭子仪指挥主力又回军猛烈反击。这时,叛军的背后突然传来高呼声:“回纥兵来了,快投降吧!”叛军前面被围,左右遭打,进不得,退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下,叛军一败涂地,庄严拼命逃回洛阳,急忙向安庆绪建议弃城北走,安庆绪只得放弃洛阳,北渡黄河,退守相州(今河北成安一带),洛阳遂告收复。

《列子·黄帝》记鬻子语:“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福祸之乡。

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刚,一定要用柔来守住它;要想强,一定要用弱来保持它。柔积得多必然刚,弱积得多必然强……。

看他所积的是什么,就知道他所得到的是福还是祸。

用强来取胜于不及自己的,等到能与相匹敌时就易于损伤;用柔来取胜于超过自己的,那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柔,可以在强敌面前进一步取胜;刚,可以显示威慑敌人的力量……。

“以柔克刚法”的运用,招数因人而异,其效用可以全部适用。

一般来说,以柔克刚,话里藏话,关键是要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话要说得很艺术,让听话之人心领神会,明白你话中的柔对性,并能接受你的意见。

所以,日常交际、辩论的时候,你如果不方便直接采用刚强的手段,不妨将刚置于柔中,采用以柔克刚的策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间有许多硬的东西最终都要被软的东西所战胜。

水是软的,能穿透硬的石头,能锈蚀硬的钢铁。硬接受软的保护才能经久耐用,骨头是硬的,包在软的肉里才安全,到老了,硬的骨头会变疏松,易断易碎,而软的肉老了则变粗变韧,蒸不熟、煮不烂、嚼不动!。

外表温柔,内心强硬,以智取胜才是真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