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人心(1 / 4)

五姓不绝 醉夜刀 7078 字 2017-06-27

上都。

朱升府内。李荣饶有兴群.问这朱升。地盘大了。人心人也就乱,虽有抬旗,分钱财,蒙古还好,汉人吗。

女真要想让他们同仇敌忾。有点难。

朱升,抬手昂辑看相李荣说道,将军你放心,明天庭会,不才自有办法。

李荣,一愣,抬手指着朱升你啊。你啊、有趣,哈哈哈

于是,便有今天这一番意义深远。。上都之会

堂内。只看到白衣飘飘朱升说到.

集会不但是指有密谋对抗性质的集会,高丽和中原一样,崇信佛教。受蒙元有以喇嘛为帝师传统的影响,蒙古诸王也拜的大都,上都诸地,几乎每座城池里,都有寺庙。邻近山上,庙宇更多。

严禁聚众集会,也包括了寺观僧道。信徒聚会不得超过十人。并且禁止在乡镇村集买卖的“集场”、以及城市瓦当勾栏内有唱词聚众的勾当。

实行夜禁,夜间不得点火烛。所谓“一更三点,钟声绝,禁人行。五更三点,鼓声动,听人行。”有公事急速及丧病生育之类不在此限。违者笞三十,有官者笞一下。夜间因公外出,要执有官府的信牌。

这两条,朱升都是照搬蒙元旧例,李荣深知其利弊。短时间内,利大于弊。确实有利镇压地方。无不允之,只是修改了一点,他道:“严禁集会、实行夜禁,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居民生活不能没有半点乐趣。勾栏说书卖唱不禁,许之,其内容需得由官府指定。”

在座的,除了洪洗象,都是精细人。李荣一说,无不称妙。潘晓拍腿,高叫佩服,道:“大人此策,大智慧,一般人想不到。”捧了李荣,不动声色地贬了朱胜,一举两得。

他自告奋勇,道:“小人不敢自夸,话本小曲儿,稍有涉猎。大人但把此事交给小人,拣选合适,必叫大人满意。”

李荣点了点头,除了吴鹤年,还真找不着第二个合适人选。叮嘱道:“切记,两个原则。我看书*斋第一,突出我中原蒙古,女真为兄弟,本为一家;第二,多寻些《窦娥冤》之类的。”

《窦娥冤》这出戏,在中原传唱极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借助这类戏剧的感染,潜移默化,将矛盾指向穷富对立。

李荣想了想,不能搞的太刻板,如果蒙古人因此产生抵触心理的话,得不偿失;补充道:“除了以上两种,也可以偶尔穿插一些轻松娱乐的曲子。”

考虑到大部分的土著不懂汉语,他交代张玉:“吴同知高丽话不精,怎么把汉语翻译成蒙古话,如何让土著的说书先生、卖唱戏子学会,罗张玉得多出把力。”

张玉一叠声道:“将军放心,将军放心。”

李荣提点潘晓:“要把它当作大事来办,十日之内,把话本、唱本整理好,交给我看看。”具体到细节,吴鹤年提出,兵荒马乱的,城中先生、戏子不多,是个问题。李荣考虑了一下,道,“蒙将军部属蒙卒中,不少贱民出身,其中会有说书卖唱的,我会给他命令,挑选出来,交给总管府。”

讲到这儿,灵机一动,何止居民生活乐趣不多,军卒的乐趣更少。除了角抵、射柳,大可以再补充些娱乐活动。

他微一思索,考虑成熟,改变主意,道:“挑选出的蒙卒,特别成立一营,名之为乐营。依然属军籍,可以暂时借调给你。地方艺人,你尽快去培养、补充。”

潘晓应是,保证:“一个月内,必能叫大人看到第一场戏。”

他们商讨的时候,朱升在一侧只管翘着腿,饮茶品茗。他口味刁,只喝襄阳隆中茶,李荣没有,他随身自带。见他们讨论结束,才开口道:“治安三条,只要实行有力,眼下来看,足能保地方无事。

“地方既安,农耕就需得抓紧。宁远诸城的荒田抛地,占了十之七八,即便双城也没有完全开垦完。小可建议,双城总管府下,设立劝农司,专设劝农使,负责各城的垦荒、耕桑。劝农使人选,可由将军一样从军中选挑务农出身的士卒担任。转军籍,为官籍。”

地荒着不种,有几个原因。一个因为打仗,地主跑了、或者死了,土地就荒下来了;一个是因为佃户们跑了、或者死了,地主空有大片土地,找不来人种;一个是因为耕牛、种子缺乏;最重要的一个,是因为战火不息,加上赋税沉重,人无法安心种地。

地种下了,能不能熬到秋收是个问题;熬到秋收了,能不能收获入仓是个问题;熬到收获了,除去上缴地主、国家的租赋,能落到自己手中的有多少,够不够活命?是个问题。

所以,劝农耕桑,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也绝不是设立一个劝农使就可以解决的。朱胜在其下很详细地列出了针对各种会出现问题的种种对策。

这个方面,洪洗象和潘晓,也是很有发言权的。他们两个,一个老本行,一个本地土著,了解实情。结合朱胜的对策,几个人各抒己见。

地主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