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儿均卷入了元末宫廷的党争。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与王保保争夺山西和河北地。次年被皇太子削官,便为顺帝外援,发兵攻大都。皇太子与王保保攻大同,他率兵至京师,为顺帝命为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军马,沙汰宦官,减省钱粮,禁西番僧人佛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贴木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王保保的属地太原。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皇太子领军进攻京师,孛罗贴木儿战败,被元顺帝密遣人刺杀。
至正十八年(1358年),太原虽然被元军收复,但是
红巾军起义形势
红巾军起义形势
红巾军北上攻占大同,十二月进而攻占上都,从北面威胁大都,元朝调孛罗帖木儿北上。至正十九年(1359年)二月,孛罗帖木儿到达代州,三月,元廷任命他为驻大同的大都督。当月刚到大同就攻打云内、丰州,击败了关先生,迫使其东撤辽东,逐步收复大同路。
同年五月,察罕帖木儿出关中攻打汴梁,围攻百日城陷,驻防河南。孛罗帖木儿攻打蔚州,击败杨诚,至飞狐县,尽降该部。十一月,元廷再次命他派兵围剿。[3]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孛罗帖木儿任平章政事,攻打重新占领上都、大宁的关先生红巾军,收复上都,红巾军退往辽东和高丽。随后又于七月击败王士诚于晋冀的军队,迫使攻占保定路、冀宁路的田丰军退回东平路,不久被任命总领鞑靼、汉军,便宜行事。八月,元廷命他镇守石岭关以北的地方,察罕帖木儿镇守石岭关以南。九月,孛罗帖木儿想要攻取冀宁,派军队自石岭关直趋冀宁并且包围了它,三天之后,再次退军屯驻交城。十月,元廷下诏孛罗帖木儿镇守冀宁,扩廓帖木儿、殷兴祖、高脱因为背道而驰来到此地,守城的人不让他们进城。察罕帖木儿闻讯派锁住、陈秉直率军前来争夺,孛罗帖木儿的部将脱列伯率军击败了他们。[4]
内部冲突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元廷命平章答失帖木儿、参政前去宣旨解除孛罗帖木儿的兵权,孛罗帖木儿奉旨归还。夏秋时节,孛罗帖木儿又被调至保定、河间附近屯田。[5]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陕西张良弼和李思齐相攻,张良弼与孛罗帖木儿交好,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儿联合,明玉珍乘机攻占CD称王,扩廓帖木儿代替被刺杀的养父察罕帖木儿统领所部继续与孛罗帖木儿冲突。朱元璋与陈友谅战争全面爆发,南北不论元廷还是红巾军都在进行割据战争。由于张士诚名义归附元朝,所以当时除了淮南和长江流域中上游被红巾军控制,尽管中国大部分还名义上是元朝统治,却是群雄割据,相互征战。孛罗帖木儿上书要求南征,都没人响应。[6]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关先生余部攻占大宁,威逼上都,孛罗帖木儿击败招降之。三月元廷在冀宁路设行省,扩廓帖木儿举兵据之。五月张士诚运十三万石至京师,六月孛罗帖木儿奉诏派兵经陕西南征襄汉被阻,他受到扩廓帖木的儿的歹驴部在蓝田阻挡,要求把歹驴的部队调出潼关以东。孛罗帖木儿派去的竹贞联合当地官员控制省城,扩廓帖木儿派兵击降竹贞。七月孛罗帖木儿征襄汉终止后,扩廓帖木儿攻孛罗帖木儿,后者上书要求惩罚扩廓帖木儿的不臣。但在太子支持下扩廓帖木儿势力日盛,而元朝日益衰弱。在当时掌握元朝军权的大多是汉族军阀,只有孛罗帖木儿是蒙古族将领,也是当时元朝最能征善战的将领。
党争加剧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初,朱元璋灭陈汉,控制了长江中游,元朝帝党和太子党矛盾加剧。三月,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迫使元顺帝解除孛罗帖木儿的职位,[7]四月,元廷以孛罗帖木儿不受命之名,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亲征并命扩廓帖木儿出兵,五月扩廓帖木儿派三路大军十二万攻打孛罗帖木儿。皇后店之战后,太子回到大都。
同年七月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军在大都交战,也速归附孛罗帖木儿,皇太子和扩廓帖木儿军失利退奔冀宁,孛罗帖木儿入京。
八月,元廷以孛罗帖木儿为右丞相,他在执政时还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百姓和恢复统治秩序的政策,但是他不到一年的执政根本无法改变元朝的命运。
惨遭刺杀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初,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扩廓帖木儿再次发兵攻打孛罗帖木儿,四月攻占大同,孛罗帖木儿派也速统兵抵御,也速降太子。七月孛罗帖木儿被元顺帝派人刺杀而死。[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