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纳哈出 盘踞辽沈地区三十余年(1 / 2)

五姓不绝 醉夜刀 3851 字 2017-06-22

前言,现在,就说说木华黎的第九世孙“纳哈出”在辽沈地区的那些往事。

一捉一放当上辽阳“左丞相”

“纳哈出”是元朝末年驻守在辽东的“宗室王”之一、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的第九世孙。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纳哈出担任了辽阳行省“左丞相”。当年,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七路”、“一府”、“十二州”。“沈阳路”便是“七路”之一,归属“辽阳行省”管辖。

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全国上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农历六月,朱元璋率领起义大军从和州(安徽马鞍山和县)渡过长江,直抵元朝“太平路”(安徽当涂)。当时,纳哈出为元朝“太平路”的“万户”。结果,纳哈出被朱元璋俘获。

尽管纳哈出身陷囹圄,却待遇不错,每日三餐鸡鸭鱼肉、美酒名茶。然而,出身蒙古贵族却沦为阶下之囚,实属奇耻大辱。纳哈出终日郁郁寡欢、不思茶饭。朱元璋打算感化纳哈出,消除元朝蒙古贵族对他的疑虑,以便分化瓦解元朝统治。不久,朱元璋释放了纳哈出,并厚赠银两,准许他回到北方元朝。

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年),纳哈出占据了辽沈地区,担任辽阳行省“左丞相”。

往来突奔围剿辽东“红巾军”

在此前的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年)农历二月,起义大军“红巾军”分两路北上,直捣元朝首府“大都”(北京)。同年农历十二月,一路“红巾军”攻占了元朝第二政治中心“上都”(内蒙古多伦)之后,挥师进军辽阳行省。第二年正月,辽阳被“红巾军”攻陷。农历二月,金州、复州被“红巾军”占领。元朝急忙调集军队镇压“红巾军”。

元朝集结兵力的同时,还要求各个行省的官员务必顾全大局,不准拥兵割据、结寨自保。作为辽阳行省“左丞相”,纳哈出亦不例外,受命攻打“红巾军”。当时,纳哈出控制着辽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纳哈出领兵与“红巾军”大战数十次,相继夺回了多处被“红巾军”占领的城池。

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农历四月,屯聚辽阳城东平顶山的元军,埋伏在浑滩镇,围歼退守辽东、途经此地的“红巾军”。经过一场恶战,4000余名“红巾军”阵亡;首领潘诚(破头潘)被擒后处死。之后,纳哈出又在辽沈地区大肆追剿、屠杀辽东“红巾军”余部。元朝顺帝盛赞纳哈出:“辽东贼寇全被纳哈出剿灭。”

拥兵自重兵强马壮踞辽东

元代至正二十八年、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北伐大军一举攻克元大都(北京)。元朝顺帝“妥懽帖睦尔”向北遁逃;至此元朝灭亡。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多次派人到辽东招降纳哈出。然而,纳哈出非但拒绝朱元璋招降,反而乘机扩大势力,占据了元朝辽阳行省辖区内的“开元路”(开原)等地。当时,纳哈出已拥有4万多骁勇善战的蒙古族骑兵,管控10余万蒙古族人口,部众多达20余万,形成了与明朝对抗的东北割据势力。看到纳哈出的实力后,遁逃到内蒙草原的“北元”皇帝,开始拉拢纳哈出,任命他为“太尉”、“署丞相”,并封为“开元王”,以期纳哈出为复辟元朝卖力。然而,面对“北元”皇帝的封官晋爵,纳哈出却置若罔闻。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农历四月,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派人给纳哈出送信,争取纳哈出归顺明朝。第二年农历五月,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给纳哈出送信,规劝纳哈出悬崖勒马,别再疑虑。但是,纳哈出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扩充军事实力。

置之不理明朝劝降屡碰壁

明朝招抚纳哈出屡遭碰壁。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不禁私下琢磨:“当年,纳哈出在安徽太平府被俘时,明朝大将徐达等人就曾指出,纳哈出的心思很难揣度,一旦放虎归山,必将留下后患。不如一杀了之。如今来看,徐达等人的建议果然应验了。”想到此,朱元璋感到事态严重,遂当即决定:给纳哈出最后一次归顺机会。如果纳哈出依然冥顽不化,必将武力解决。于是,朱元璋派遣黄俦,带着明朝皇帝诏书前往纳哈出驻地,规劝纳哈出归顺明朝。然而,纳哈出却下令扣押了黄俦。自此,朱元璋彻底醒悟,决心与纳哈出兵戎相见,进而统一东北。

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设立了“辽东都卫指挥使司”,任命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并增兵防守。朱元璋采取“施加军事压力”与“招抚”相结合的方针,对付坚持分裂割据的纳哈出。

那时候,辽东经济凋敝,后勤物资供应疲惫。明朝便多方筹集军用物资,加强后勤储备。除了户部征购商人粮米之外,明朝还命令大将廖永忠“督运定辽粮储”,“以苏州府粮十二万石,由海道运赴定辽;十万石运赴北平”备用。经过一番后勤储备,明军实力有所增强。明军攻打纳哈出大战在即。

明朝动武纳哈出屡战屡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