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坏,空投更是不可能。
投弹计划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原本考虑到裂缝需要填埋,避免核弹在下面被坍塌的岩壁砸坏,所以核弹是安装在保护箱体中的,而箱体是三毫米厚的钢质材料,虽然能承受重压,但是与核弹一起总重超过2吨,远远超出了直-5式直升机的载荷,无奈之下只能将箱体去掉。
而且,这种直-5式直升机是国产机型,才刚刚通过国家质量鉴定。在起步研发的时候,因为受到“******”思想的影响,可谓是粗制滥造,首批交付军队的飞机,故障率惊人。
虽然,此次负责投放核弹的是改良型直-5式直升机,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机组人员依旧要冒着生命危险下去,裂缝下空间狭小,底部还会有甲烷喷出,稍有差池,就会机毁人亡。
核弹没有保护性装置,那是万万不能的,最终决定舍弃一架直-5式直升机,用机体做保护壳。具体的投放计划是,一架名为红星1号的直升机装载着核弹在裂缝底部,或是临近底部的位置着陆,熄火停机,然后第二架名为红星2号的直升机随后赶到接上他们,离开地缝。
裂缝底部,封会伸出触手捕捉猎物。红星1号着陆后,一旦触手攻击,红星1号飞行员就出不来了。白练秋知道封对光和热敏感,于是她建议,让红星2号安装喷火器,担任护航任务,但因技术问题,无法安装,最终只能加挂两个副油箱,各装200千克的汽油,护航变成了探路。
地下的情形只有白练秋探查过,因此她提供了大致的飞行路线,和着陆点。
此次任务,可谓是绝命飞行,所以红星1号是一名飞行员,考虑到红星2号还有营救任务,需要投放绳梯,所以有两名飞行员,分别是机长和副驾驶。
投弹时间是在午后,太阳斜照裂缝的时候,这时光线使裂缝下面明亮,同时又不影响飞行员观察事物。
任务开始时,白练秋特意来到裂缝边上,看着红星2号和红星1号先后落入裂缝,因为担心,故而表情凝重。
2号机为载有核弹的1号机探路,近似于垂直下落。裂缝越往下越窄,飞机的旋翼似乎是贴着岩壁在旋转,任何一阵风都有可能使飞机撞向岩壁,
飞行员谨慎而熟练地驾驶着飞机往下落。终于,2号机看到了地面,并且可以作为着陆点,两侧岩壁有40多米宽,一片沙土。也就在此时,1号机呼叫2号机说道:“1号机油表已到极限,必须降落。”1号机为了尽可能减少机身重量,根本就没带返航的汽油。
没时间斟酌,必须在此降落。于是,2号机在距地面150米高的位置,相继投下事先特意挂上的两个副油箱,而后向前飞,并拉高,它要飞到高处,找个足够宽阔的地方掉头,回来接1号机飞行员。
随后到达的1号机,用机枪射击已经落地的副油箱,飞行员的射击技能非常高,两个副油箱均被击中。油箱立即爆炸燃烧,熊熊火光照着四周。
两个副油箱相距三四十米,这个距离都是事先计算好的,用两个副油箱先后抛下的时间差来控制。1号机就在火光之间,稳稳地着陆,然后熄火停机。
2号机成功挑头,此时已经飞到了1号机正上方,放下了绳梯。1号机飞行员,打开舱门,抓住绳梯往上爬,与此同时,直升机也缓缓匀速抬升。必须尽快离开地面,谁都无法肯定封的触手会什么时候伸出来,总之离地面越远越好。
1小时45分钟的漫长等待,白练秋就一直站在裂缝边上。终于,耳畔传来了直升机的声音,随后看到直升机从左边一百多米远的地方升上了地面,白练秋脸上露出了笑容。
白练秋来裂缝边上,开的是一辆小型军用吉普车,无敞篷,全基地就这么一辆,此时它就停在白练秋身后10米远的地方。白练秋看到红星2号直升机飞出了地缝,向远飞去,而她也立即转身,快步走向吉普车,上车驱车离去。
吉普车一路飞驰,路上看到很多数天前插的红旗,那里不能接近,因为那下面埋了炸药。
投弹完成,下一步计划是填埋裂缝,也就是爆破,使岩壁坍塌。爆破的范围以投弹区为中心,向两侧延伸,总长10公里。
进行爆破时,直升机在空中观察,发现爆破一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只炸塌了很小的一点,机组人员惊讶,这就完了吗!很快,第二次爆破又来了,这次的爆破位置是在裂缝下面,在岩壁上,直升机在空中看不出具体的爆破深度,而规模要比第一次大很多。然后是第三次,这一次是在地底,深度很深,不像第一次把大量的砂石炸上天,而是来自地底的闷响,随后裂缝就全线坍塌了,这次炸塌的砂石比前两次之和都多上太多,等到沙尘消散,直升机上已经能看见裂缝底部。
爆破专家安排了三次爆破,一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砂石坍落,二是为了考虑核弹,如果让巨大的岩块坠落,砸中红星1号,即使是有机体保护,带有超强冲量的岩石也会把核弹砸扁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