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村里,家里(2 / 2)

钥河村岸 噱著 3042 字 2017-06-11

放下过学习。她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孩子。

难怪,家里就出了她一个好苗子。虽然她还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俩差不多大,所以都是互相称呼名字。在奶奶眼里,妹妹从小聪明,学习方面从不显露出他是否才能,但一做起作业来就会问姐姐题;以此照看,学习还算认真。

具体村里的那个“万元户”怎么看上老奶就可想而知了。

听奶奶说,当时他——

“他家以前是村里穷的有名的,家里羊圈里还养着几头猪,羊的本钱大成本也高所以都卖了……邻居们都有疑问:既然这么穷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还能省出点粮食来去养猪?猪的饭量可比人大出来不少呢!”

那时我九岁,我问道:“那些邻居们看到都会帮忙?若不是,岂不成了看客”。

听我这么问,老奶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啊,他家养猪村里人都看得清楚,为了把猪养的又肥又大卖个好价钱,全靠家里人拮据得过日子,就像赶集有钱的就买摊位上摆的,那些运来坏了的东西就另其放在一个筐子里,有‘专人’谁去了就先问——‘便宜的有没?’,若是有也要商量个好价钱。比如一块钱一斤,二斤也能卖,把菜放在带来的麻包里抗走或者推走;不卖,那就再到别处问问,通常为了省几毛都会跑三五个这样的摊也都经常了。有时老板若是高兴,那些超过斤两的也一起装包里全是白给的赠的,一般不会有太抠门还多要钱的,时间长了也没人会买坏掉的,自己卖不出去自然亏本”。然而奶奶家就买那罗筐子里的。

我于是问道:“光买。钱呢,去哪来?就是这么省,家里也没见过撑起步来,到处凑合”。

奶奶(老奶)说,她母亲手“活”,会做豆腐,祖辈下来也就都会做豆腐,钱就是这么来的。每次卖完剩回来的小豆腐块,不会让上,都是带回来,因为做的好吃,照样都有人买,别人也知道他家里人多、不够吃还特意到她家订豆腐。就在奶奶打五岁的时候,就吃过不少剩豆腐,做豆腐刮出来的豆沫则是喂猪亦或有时谁想喝掉。

现在奶奶说,他读初中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吃过剩豆腐,奶奶的母亲去世了;生前她没得过病,离开的时候是那么安详,她知道有奶奶在家里,也就什么都放心了。

奶奶一个人的时候,想起母亲。母亲的离开没有给她造成太大影响,相反她也把她身上的东西学来了,虽然那些“活”对她作用不大了,但有些东西还是一直没变的。就好像家里的条规,时刻约束着每一件事情,在奶奶眼里,这就只是“底线”而已,不用太多的在乎。

奶奶每次都这样,打开的话匣子一旦有人谁追问起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每次说完都一副好像在回忆里的游荡者,又像是喝进去的陈年酒,在肠里胃里不断消化,有时又翻江倒海得难受,终于这次,她韵味了好久,回忆了好久,那是一整段年迈时光都无法弥补的顿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