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无标题章节(1 / 2)

看破放下 凌尘浅笑 2249 字 2017-09-03

南怀瑾话题

南怀瑾老师:我传你一个最好的咒子,你真学会了就行了

你们修行两个路线——渐修和顿悟,而渐修可以顿悟的。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告诉你没有方法,达摩祖师叫你们以“楞伽印心”《楞伽经》说“以无门为法门”,没有方法的;没有方法就是方法。

你们注意啊!你们诸位现在打坐修行是不是说念头空不了,你们念头要怎么空啊?

你的念头不要你去反观啊,它本来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金刚经》明明告诉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的心本来就是静。闹是人为的,自闹嘛!庸人自扰嘛!《大学》的修养就告诉你这个道理。在明代《典故纪闻》里说,做皇上、做大元帅的“日理万机”,他等于没有动过心,还是这样安静。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当心里有所杂念的时候,学弥勒哈哈一笑,笑也空,会念《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本来空。也没有说不要动,也没有说动;动也空,不动也空。有个咒子给你念,一句话,“管******!”明白啦?

你们都念过《金刚经》也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因此悟的。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要进入般若菩提境界,作什么功夫,安住在什么境界?怎么降服这些妄想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应如是,就是这样已经安住了;就是这样已经降服了。佛的答复,看起来等于没有答复一样。

当你问的时候,那个念头早空了。后来佛讲一句方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每一个念头都不停留的,自然不停留。行云流水,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不要你去用心,你去用心求空,已经被一个妄念遮住了,自性本来空。换一句话,我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应”字是方法论;如果以本体论来讲,“本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来无所住,尽管启用,用也空。

因此,后来佛再三讲到,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已经讲完了嘛!你也会念,晓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偏要求个得,偏要求个住。它过去现在未来,哪里妨碍你了?自性本空嘛。

禅门心法,用不着你“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你一切都不管,不管也不管。有一个不管的,有个空,已经不是了。它本空的。所谓空,不是你去造一个境界的空,自性本来空,念念不停留。

你们念过《普贤行愿品》没有?读过没有?

这本书有两句话:“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看太阳月亮一天在空中转来转去,它没有停留过,本来空,非常活泼的。念念犹如日月不住空,住在那里干什么!所以大乘的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这是说菩萨自己成就。空、无相、无愿三法,通大小乘。小乘讲空、无相、无愿,大乘也有空、无相、无愿,境界不相同。本经是大乘圆顿法门,古人称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意义就更深。这三法比喻作‘门’,要从此处才能契入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证得明心见性的门径。这三法能帮助我们证入真如本性,随便从那一个门都可以契入。有些人由‘空门’入,可是诸位要知道,要是著了‘空相’,就入不进去;必须把空相灭掉,连空也不执著,那就能入。为什么见到空相就不能入了?因为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妄念;见到空相,‘见’就是念头、妄念。有这妄念,就障碍了自性。

其实你懂了这个道理,现在放下坐在这里就舒服了,何必用功啊!如果说不用功,这个才是大用功,一切放下就是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要,都丢掉了。这里难过,那里腰酸背痛,根本理都不理,你去集中它干什么呢?越集越痛苦,你越想办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