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遂波逐流非英雄(第一更)(1 / 2)

北辽皇帝耶律淳在几方重压的情势下患重症一病不起。辽、宋前线传来辽军大获全胜的消息,丝毫没能减轻他的病情。

天锡皇帝耶律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曾想举南京之地投降宋朝,以便保住族人和部属的性命。在此之前,他是不屑于投降宋朝的。一是宋军太软弱,投降宋朝后能否免受女真人铁骑的涂炭他心里没底。二是据他所知,宋朝皇帝赵佶与辽帝耶律延禧一样,也是个不理朝政、一心玩乐的花花公子。这样的人天生不是当皇帝的料,却天生是亡国之君的坯子。跟着这样的皇帝,臣受罪,民遭殃。三是宋朝在辽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背后扎辽人的刀子,不仗义,无信誉。因此,宋朝曾两度派遣使臣来劝耶律淳投降宋朝,耶律淳一怒之下都斩杀了来使。

但是,此时摆在北辽朝廷面前的路却又只有降宋这一条。降金不可能,金兵正在战场上秋风扫落叶般地斩杀辽军,攻占辽地,耶律淳降与不降在金人看来都一样。你不投降金人攻打南京,你投降金人照样进南京。投靠天祚帝更不可能。耶律淳自从被人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天祚帝就拿出对付金人百倍的热情来对付南京。甚至不惜从守卫西京的部队中调兵出来,由耶律俊率领向南京攻击。耶律淳向天祚帝投降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相比投金与投天祚帝,都难免一死,余下的就剩下投宋这一头了。

可以说,耶律淳投降宋朝的信心是宰相李处温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北辽投降宋朝,是李处温梦寐以求的。他手里一直拿着宋朝皇帝赵佶委任他做燕京节度使的圣旨。如果北辽能够按他的设计投降宋朝,如果赵佶这样的任命能够实现,那他李处温会拥有南京的实际统制权。节度使,上能管军下能管民,称得上是一路诸侯。但是,李处温也清醒地认识到,北辽朝廷想投降宋朝,阻力也很大。北辽两名拥有实际军事指挥权并手握重兵的将军都统奚王萧干、耶律大石都强烈反对投降宋朝。

这天,宋朝又派遣马政来北辽朝廷劝降,重病在身的天锡皇帝命今李处温、左企弓等人商量对策。耶律淳先问李处温说:“国家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你身为我朝宰相,说说你对朝廷何去何从的意见吧!”

李处温本想表明投降宋朝的观点,又怕都统奚王萧干、耶律大石等军中将领反对,便把球踢给耶律淳说:“皇上,这么大的军国大事,我们做臣子的不好妄言。当今朝廷的出路只有两条,还是皇上您独断专行吧!”

耶律淳叹息说:“朕本来是个愚钝之人,在众位的拥立下当上皇帝。如今金人已攻克上京,广平淀、中京、西京都在金军重重包围之中,只要金人一声令下,这些地方将不为我大辽国所有。而此时,耶律延禧不顾中京等地防务,一心要来南京攻打我们。仔细考虑摆在我们面前的出路,似乎只有投靠宋朝一条还能保住大家的生命财产和大辽国的一点血脉。”

众大臣有点头的,也有摇头的。李处温站出来说:“皇上把该说得话都说了,大家也表个态度,赞同投靠宋朝的站在南边,不赞同的站在北边。”

众臣正在纷纷嚷嚷的时候,左雄走进大殿向耶律淳施礼说:“皇上,左军都统都统奚王萧干,右军都统耶律大石请求把宋朝使者送到前线军营里去!”

耶律淳闭上眼睛咳嗽几声,然后强打精神睁开眼睛说:“既然两位统兵将军要见宋使,就让他去吧!”

李处温看到刚有点眉目的投宋之事眼瞅着要被都统奚王萧干、耶律大石搅黄,心有不甘地说:“皇上,此时让宋使去见二位将军,怕对宋使的安全不利吧!”

一直站在旁边看北辽君臣演戏的马政这时说:“皇上不必担心,李大人也不必忧虑。既然我马政来当这个使者,就是把脑袋挂到裤腰上来的。我这就去见都统奚王萧干、耶律大石二位将军。”

都统奚王萧干与耶律大石在中军大帐见到了马政。马政不卑不亢地向二人施礼说:“虽然咱们曾经是同窗,但我今天作为大宋国使者来劝辽国君臣投降。二位将军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但不能污辱我,我也不会有辱使命!”

都统奚王萧干说:“兄即为宋朝使者,我倒要问一问,大辽国与大宋国结好百年,曾有过‘澶渊之盟’。如今大辽国处在内外交困的危急之中,宋朝在这个时候背弃盟约,是见利忘义、落井下石啊!”

马政说:“都统奚王萧干弟说得或许有道理,但我今天作为劝降使者,不与萧兄谈论这个问题。只希望二位贤弟知天时,顺地意,识时务,做人杰。刚才在南京城中,皇上已同意举南京城投降我大宋国,以保诸位身家性命和资财,保留契丹族人一丝血脉!”

耶律大石说:“马政兄,现在说这些都没意义了。今天你作为宋朝使臣,我们不难为你。一会儿你在军营里吃顿饭,然后回去告诉童贯与宋朝皇帝。投降不可能,两国讲和可以,如果要打仗,我们奉陪到底!”

马政惋惜说:“看来我今天白跑了,但要比我的前两任使臣幸运。他们搭上了性命,我还能在贵军营里吃上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