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只拔一毛 以利天下(1 / 3)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出自《列子·杨朱篇》。杨朱(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墨子的弟子禽滑离问杨朱:去子体之一毛而济世,汝为之乎?

杨子曰:一毛不足以济世。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

对禽子之问,杨子不屑回答。其弟子孟孙阳反问道:若侵肌肤而予万金,子为之乎?

禽子曰:为之。

孟孙阳又曰:若断一肢而得一国,子为之乎?

禽子默然。

孟阳孙又曰:若枭首而得天下,子为之乎?

禽子哑口无言。

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肢。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肢。一毛固一体万分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杨朱的意思应该是天下的整体利益是由无数个个体利益组成的,你今天割掉一个个人利益,明天割掉一个个人利益,最后天下的整体利益自然就无法保证了。另外,杨朱还非常强调集天下的整体利益全部供养给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组织),这是非常错误的事情。

只有保证所有的个人利益,最后才能保证最后天下的整体利益,所以每个个人都要有一毛不拔的精神!当然有些品德高尚的人,愿意不计自身利益,奉献大众这是值得肯定的。这里杨朱只是反对那些不断的侵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或某个组织的利益,而喊出”一毛不拔“的口号。

…………………………………………………………………………………………………………………………………………………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子之语虽是惊世骇俗,看似自私自利,但细细品味之,其中不乏治世之道。且不论损一毫是否能利天下,这一毫与天下而言,为寡;这天下与一毫而言,为众。为利一众,而舍弃一寡,可否?为利一寡,而奉上一众,可否?不为天下损一毫,亦不为一身奉上天下,互不索取,各行其是,亦是自然之道。

前人之言,总难免受到不认同之人的攻讦,随着岁月的流逝,亦会失去原有的意味。另有用心之人,则会为了自己的利欲,断章取义,将之改动,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盗家朱杨借先贤之言,“只拔一毫,以利天下”,盗你一人之富,来济这天下之贫。先不论此举是对还是错,但杨朱此人,还是有“盗圣”的风范,言出必行,言而有信。说“只拔一毫”,就只拔你一毫,纵使有万千珍宝在前,他也只取他先前点名所要的那件,绝不多取一件,也绝不另取一件来代替,即使这件珍宝比他所要的那件贵上千万倍。

大梁城,富豪陶楚的府邸中,巍峨的主楼高三层,每一层都灯火通明,在大梁城的夜色中显得是格外显眼。不过,今夜子时,这座府邸的主人陶楚并不在这座主楼之中。这座主楼是他用来招待各方来客,举行宴会的地方,并不是用来应付朱杨盗宝的场所。

用来应付朱杨盗宝的地方则是在主楼后方一间只有一层高的小屋,宽三丈,长五丈,高不过丈五,装饰也颇为朴素,是陶楚府中平时用来存放杂物的地方。当然,这座木屋,里面又没有什么机关,肯定是阻挡不了前来盗宝的朱杨。而陶楚真正的凭借,是木屋之下,他花重金请能工巧匠精心建成的地下藏宝室。

藏宝室离地面有一丈深,四周均用一尺厚的青石隔开,就算他朱杨想用掘地之法,也别想掘穿这一尺厚的青石墙。

此时,府邸的主人陶楚正坐在藏宝室中央的桌案前,身形略胖,头戴冠帽,衣裳华丽,脸显富态但不至于满脸横肉,一撮长及圆脸边缘的八字胡挂在唇上,一双眼睛虽小,但充满精光,正死死地盯着身前案上的一个一尺见方的红色锦盒,双手摊在案上将之围住,盒子里面装的是此次朱杨点名要的夜明珠。

整间藏宝室只有陶楚一人,立于墙角和顶上中央的琉璃青铜灯将整个藏宝室照的明亮。四周的墙上用红木格成不少形状各异的格子,格子里均摆放了价值连城的珍宝,有半人高的珊瑚丛,拳头大的紫玛瑙……

将夜明珠和这么多珍宝放在一处,若是那朱杨搂草打兔子,将它们一锅端了,恐怕陶楚定真是要损失惨重了。不过,既然那朱杨指明要的是夜明珠,就不会再染指其它珍宝,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陶楚将藏身之地选在府中的藏宝室中。

整间藏宝室只有一个出口,一条通道,通往上方的木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