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吟诗作赋不过是晋身仕途之道,对修心养性也是多有助益,除此之外,无他用处。在座都是大唐重臣,那份才学多用在了治国上,相比之下庶实在是相形见拙,不愿再做诗了。”
这席话实在是义正言辞,又暗指廖袭不把心思用在正事上,着实让廖袭碰了个软钉子。廖袭被激得胸口不住起伏,但终究当过几年高官,有着几分城府,忍耐着没有发作。诸葛瑾见局面有些僵,上前一步,见廖袭挡在身后,一手背后轻轻拍了拍廖袭以作安慰,对徐庶笑道:“元直高见,瑾受教了,不过元直放心,今日有瑾和二弟还有大唐这么多重臣在场为证,元直若想当什么官,就算是尚书,瑾和二弟都会拼着命把你保上去!”
这尚书在大汉这个中央朝廷中,可设七名,职能是协同帝王相国一同处理军国大事,权力不可谓不大,而在一诸侯国之中不过只有三名,荀彧已经是占了一名,另外两个名额,看诸葛圭的意思是准备宁缺毋滥。不过诸葛瑾这话说得的确是豪气万分,诚恳万分,寻常名士定会感动得肝脑涂地。徐庶却只是轻轻一揖,道:“庶一名闲散野人,不过有几分薄名,也不想什么加官进爵,封侯拜相,子瑜的好意庶心领了。”
诸葛瑾没料到徐庶想都不想便作拒绝,不由一愣,当他反应极快,随即道:“人各有志,瑾也就不强求了,若是元直有什么需要,只管和瑾说,力所能及范围内,一定办到。二弟,为兄还有两句话祥和你私下说说,借一步说话,可好?”
诸葛亮点点头,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到屏风后的偏室内说话。在四层除却两派的人马外,还有数十位名士在交谈着,不过他们的注意力却明显集中在诸葛亮这群人身上,期望诸葛亮或是诸葛瑾能够看上他们,以助他们平步青云,此时见诸葛亮和诸葛瑾联袂行走,忙让出一条道来,生怕惹诸葛亮和诸葛瑾不快。
到了偏室,诸葛亮坐下整整衣襟道:“大哥,不知找小弟有什么事情?弄得神神秘秘的。”
“昨日恪儿去了你的府邸吧?”诸葛瑾长出了一口气,开门见山道。
听了这话,诸葛亮是明白诸葛瑾找诸葛亮有何事了,当下便道:“不错,恪儿这孩子昨天找过两招,功夫很有些进步,还吵闹着想随一起去北方打仗,怕他有个什么闪失,便回绝了,是不时昨天恪儿又找着你闹去了?”
听诸葛亮夸奖诸葛恪,诸葛瑾的脸上略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道:“为兄整日忙于政事,疏忽了孩子,恪儿能有今天的成就,还是靠你这位叔叔教导得好,昨天恪儿也和我说了,看赵家的赵统都去了战场,也想跟着去。我也没同意他,不是因为怕他出事,而是觉得身为诸葛家的嫡系子弟,就应该像二弟一样文武双全,恪儿终究有些重武轻文,我让他在家熟读一年兵书,等北伐回来,再出征时便可以跟着上战场了。你看如何?”
诸葛亮知道诸葛瑾虽嘴上说疏忽了孩子,但在心里是十分看重对诸葛恪的培养,期望他能够成为一方帅才甚至于王者。诸葛亮嘿嘿笑了一下,道:“大哥,恪儿入伍,官职的方面包在我身上,在军中莫说都尉校尉,就是偏将裨将的空额都多的是,不过他最好还在身上能另有个文官的身份,将来升迁也灵活些。”
这些早就是诸葛瑾考虑到的东西,诸葛亮说出来不过就是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果然诸葛瑾点点头,道:“不用当什么偏将裨将的,那些太高了,恪儿未有半份军功,一来便当这等将军,只怕会寒了将士们的心,于二弟的名声也不好。等明年北伐结束再有战事时,便让恪儿同赵统刚参军时一样,补个都尉的官衔吧。至于文员上的身份,为兄自会处理。恪儿的事,这些年让二弟费心了。”
诸葛瑾这最后两句话,倒是真情流露,有着那么两分感动。诸葛亮随即笑道:“无妨的,打虎还需亲兄弟,恪儿是我的亲侄子,当然要好生照顾他,诸葛家可不能学那个秦始皇,三代而亡。”诸葛亮在说这话的时候,心中也有着几丝无奈,只恨自己的孩子还未长大,无法为其安排出路。
诸葛瑾用力握了握诸葛亮的肩,道了句:“好兄弟,我们出去吧。”
当诸葛亮两人转出屏风后,便各自回到了各自的人马中,充当着主心骨,不再相互说话,方才借诸葛恪儿维系起来的些许亲情烟消云散。
在诸葛亮和诸葛瑾谈话的时间里,徐庶与众人又是高谈阔论,把酒言欢一番,处得很是融洽。孟雄、石广元、徐庶三人都是有过游学天下的人,正自诉说自己游学天下时的一些趣事,和对天下社稷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听了一些,发觉徐庶胸中的确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心下欢喜,突然想到方才徐庶对诸葛瑾做说的什么愿做闲人野鹤,当是对诸葛瑾的推搪之辞,便满怀信心地开口道:“元直,你这次回来,可是为了履行那五年之约?”
众人俱是眼光直直的盯着徐庶,等着这位豪杰大贤正式加入诸葛家的阵营。徐庶见状,当其放下了酒盏,叹了一口气道:“庶此来的确是为了五年之约,只是却无法加入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