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每次下大雪,她都要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冲风冒雪,踩着泥泞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写了诗之后,偶有佳词妙语,还要念给丈夫听,邀他一起来唱和。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奋笔疾书,抒写着荡气回肠的英雄诗句时,却没有想到,在她自己的身边竟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的典型。建炎三年,江宁御营统制官王亦纵兵叛乱,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赶紧就报告了知府赵明诚。不想赵明诚堂堂一州的长官,竟然置家人生死、百姓的安危于不顾,非但不予以弹压,反而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官,趁着夜色黑暗、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从城墙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罢免后,夫妻决定远离尘世,寻一个偏僻的地方住下,继续金石考究。当他们乘船经过芜湖,来到安徽池阳的时候,赵明诚又接到朝廷诏书,被任命为湖州知守。
按宋代的官制规定,新官员上任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赶赴建康(江宁)去见宋高宗赵构。李清照暂时在池阳住下。到了7月底,她忽然接到了丈夫的来信,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江南地区天气炎热,中暑得了疟疾,病倒在建康城。李清照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往江宁一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赶到建康城。由于赵明诚性子急,误吃了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转成了痢疾,腹泄不止,到了8月18日这一天,赵明诚一病不起,对家中的琐事没有做什么交代,就此撒手而去。
这一年两人结婚第二十八年,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
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笔数量很大的文物,两万多件古籍图书,和二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摹本。如何保护,不让它落到金国人的手里,更不能毁于战火,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李清照托人将文物转送到洪州,交给一个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亲戚保护。不久金兵大举压境,攻下了湖北的黄州、大冶,然后进兵直逼洪州,12月,洪州失陷,宋兵逃散,运去的两万多卷珍贵图书在浩劫中顷刻化为乌有。
经过劫难,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就不多了。
这时一个可怕的谣言忽然冒出来,沸沸扬扬,不胫而走,几乎把她吓个半死,不敢辩白:“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传言说:赵明诚生前,曾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谣言很恶毒。罪名很大。赵明诚生前可能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弃城而逃,玩忽职守,腐败受贿,骚扰女青年,这都不是要命的毛病。谁一生还不犯点错误呢?犯了就改,改完再犯。你把玉壶上缴给金国、呈献金人,性质可就变了,这是什么呢,这是通敌叛国罪。特别是当时金、宋两国正处于严酷的战争状态。两口子收集了二十多年文物,到了一盆子脏水泼到头上,变成了汉奸、卖国贼,人不人鬼不鬼。谁受得了?
怎么办?李清照思忖一番,凭着文人的善良和老实,想出了一个傻办法:你不是说我献了玉壶给金国人,说我们叛国、卖国吗?好,一不做二不休,我跟着皇帝走,把我们全部的家当都呈上去,交给朝廷,看看你还说什么?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沉重的家用物件书籍文物,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逃亡的路线,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跋涉之旅。从建康出发,经镇江、越州(绍兴)、明州(宁波),从明州上舟山岛,乘船到台州,漂泊入海,走海路又逃到了温州。一会儿走海路,一会儿走陆路,仓皇漂泊,心力交瘁。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了战乱流离之苦,呈交给朝廷的名家抄本古器字画在剡州兵变中去向不明,温州客栈,她的五箱文物又被贼破壁偷走。李清照一个人肩负着沉甸甸的担子,流落他乡,孤苦伶仃。“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她摘下了一朵梅花,却没有勇气把它插到云鬓里边,只有用手无意识的轻轻地搓动着花瓣,看它在风中慢慢地飘落,飘落到衣襟上,就象孤单人的眼泪一样。令人心碎的梅花!
孤寂中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踏入了李清照的生活。
张汝舟担任右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品并不大,七八品,负责军队里边的一些财务审计和审核,他带着一副眼镜,斯文白净,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这个人很会说,非常具有表演才华,他主动地接近李清照,朗诵诗歌,暗送秋波,同她一起谈文学、谈写作,谈文物考订,派媒人拿着文书向她求婚,嘘寒问暖关心呵护,这一切深深打动了身心疲惫、感情受伤、特别需要慰籍的李清照。
幸福像花一样悬挂在眼前,颤悠悠,似乎只要一伸手,就能采到……
待到结婚以后,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无法跟赵明诚相比,而且道德品行败坏,或者说整个就是一彻头彻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