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际遇(2 / 3)

历贤劫 郑檀 4899 字 2017-05-26

~~~~~~~~~~~~~~~~~~~~~~~~~

月末,牛弘将云舒调迁为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先带在身边亲自教导。这天他对云舒道龙门县大儒王通进京献《太平十二策》,圣上颇赏识,但下议公卿时却遭冷落,叫云舒再去察考。

云舒寻个云起不当值的日子,兄弟两个一起去拜访。王通正在暂住的驿馆里讲学,许多慕名来的访客围着听。云舒递过拜帖,拉着云起一起到访客外围坐下,问身边一年轻儒生讲的是何题目,对方答说是“仁政”。王通讲完,问诸位访客问有何见教。一位高大魁梧,蓄一部美髯的人站起,自称是驾部员外郎李靖,请教圣人之道。王通答:“无所由,亦不至于彼……”

云舒身边那儒生听了,轻与云舒说:“空洞无物。”云舒打量他一眼,见他肤色黧黑,额锐角方,唯有一双瞳子生的黑白明澈,颇有异相。才欲问他,那儒生已站起来,自称李密,请教王霸之略。王通知道李密为上柱国李宽之子,承袭父爵为蒲山郡公。生性养客礼贤,颇有仁义之名。见他问霸略,便答道:“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李密问:“先前闻夫子答楚公曰,天下崩乱,非王公血诚不能安。适才夫子又道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王公与民,有何异也?”王通答:“王公者,始作俑也。民者,无辜蝼蚁也。”李密继而又问:“何谓英雄?”王通答:“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李密又问:“夫子自知且自胜,亦英雄乎?”王通皱眉道:“老夫若自知自胜便不与汝坐谈,故而非英雄也!”李密欲再与其论兵道,王通冷冷答说:“礼信仁义,则吾与之论。孤虚诈力,吾不与也。”这时,一位雅俊微须之人站起,自称是礼部员外郎李百药,向王通请教诗理。王通叹口气不答。众访客以为他因李密之故发怒,陆续起身告辞了。

待众人走后,王通对弟子说:“乱天下者必是李密也。然其幸灾而免祸,爱强而好胜,神明不与也。”弟子问:“在座可有安天下者?”王通道:“安天下者乃是李靖之辈。”弟子又问:“李百药所问最为浅显,夫子为何不答?”王通叹道:“诗可上明三纲,下达五常。自其字句中可断存亡,辩得失。小人之诗可见其俗,君子之赋可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今李百药营营苟苟,沉耽于阴阳之类末流巧技。丝毫不若其父识度天才,器量沉深,实是老夫所痛恨也,故而不答。”

云舒二人辞归,须臾一行人赶上来,却是李密、李靖、李百药与杨素的长子柱国大将军杨玄感。杨玄感认得云起、云舒,便引着几人相互见过礼,与他们并辔而行。云起问杨玄感从何处来,杨玄感笑:“家父器重夫子,命我来听讲。我却不耐烦听人讲道,便躲在外头。不知几位适才听讲的如何?”云舒道:“夫子稽古验今,可运天下于指掌,在下只能略领会一二而已。”李靖道:“在下也有难以领会之处。如夫子借尼父语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此语在下不能认同。若天下有道,大儒不现亦自有仁政。若天下无道,有志之人更应奋起救万民于水火,怎能独安一隅?”李百药笑道:“药师所说治世治国的道理在下不晓得对与不对,只是夫子如此清高,怕是再好的学问,也难得公卿们赏识。”杨玄感手指点点他道:“你最会说。”又转去问李密:“玄邃贤弟,你的高见呢?”李密道:“夫子所讲多有自相矛盾处,又巧言善辩,不容置疑。在下观其也是好自求名,无甚可学。”

杨玄感两手一摊笑说:“家父命我听讲回去要报心得。这下好了,你们好几种说法,我回去可怎么编?”

云起道:“柱国便回说,初听讲时只觉天花乱坠,醍醐灌顶,再听又悟才富五车不如巧舌如簧,最后只觉得怕是清谈误国罢了。”

众人大笑,一路谈论而归。云舒回去向牛弘说:“夫子学问广博,能识人断物,只恐高见不合时势。若是出仕,需是人师的尊位方可与之相称。”牛弘点头道:“王通的主张,圣上确实不会采纳。只是也不好凉了天下做学问的人心,断了后头进言的路子,故而拟授以闲职,奉养着也好。”云舒听到很是惋惜,牛弘看他不解,也不多言,想着来日方长,让他慢慢体悟其中奥妙罢了。

~~~~~~~~~~~~~~~~~~~~~~~~~~~~~

自云舒升迁后,朝中人都知道圣上赏识他,有意将静娴郡主下嫁。虽还需等郡主大上几岁,但已是稳妥妥的郡马了。柳述得了杨坚的默许,与李文纪来往的愈加密切,引得前来结交李府的人平白又添几成。杨素这边诋毁柳述不成,反而促成柳、李两家姻缘,自己觉得朝中权势更倾向柳述一脉。他心中不甘,这天与兄弟杨约商议如何扳回来。

杨约博学而性情狡诈,他盘算一番道:“如今皇帝年事已高,最渴求的无非两件事,延年益寿与控制人心。只有得到这两样,他才能长久安坐皇位。咱们便替他把这两样寻来,他自然与以前一样器重兄长。”

杨素笑道:“兄弟可是在说笑?若是世上有这两样物事,我又还求什么权势?”

杨约也笑了,说:“前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