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儒(1 / 2)

中年书生肤色麦黄,脸上长有三寸美髯,额骨有些略宽,脸颊消瘦,和吕布的面相俊朗相比,这人的长相只能算是一般了,很是大众化的一张面孔。

但是,唯独特殊而又惹人注目的地方,就是这人的眼睛!平静淡漠宛如一汪死水,仿佛再大的事情在其眼中也很难泛起波澜一般。

如果不是其穿着考究,衣着华丽,又身处在这富丽堂皇的太师府邸,还有那如死水一般的眼眸中,时不时一闪即逝的精光,你就会以为这是一位遁入红尘多年的老僧。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董卓手下的第一谋士,李儒!

李儒,字文优,司隶左冯翊郃阳人,从董卓发迹的早期就开始跟随的心腹谋士,是为董卓的女婿。

“呵........”李儒目无波澜的轻笑一声,然后说道:“说?说什么?”

李儒的回答顿时就让董卓有些不悦,冷哼一声:“文优装聋作哑不成?本太师问的什么,你就说什么!”

“呵.........”李儒笑了笑,对于董卓表现出来的不悦,也视而不见,自顾自的端起桌案上的酒杯,小酌起来。

或许是足够的了解对方,李儒能做到如此的视若无睹,是董卓的心腹智囊只是其一,还有就是绝对的自信!

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董卓脾性的了解,聪明人都很会把握尺度,知道什么时候该端架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李儒喝完杯中的佳酿,不紧不慢的拿起桌上的绢帕,擦了擦嘴,然后才慢条斯理的开口道:“太师,说的可是早朝之事?”

“哼!”董卓冷哼一声,并未回答,二人相处多年,都相知对方脾性,他自然也是知道,李儒一贯的作风就是如此,如若不然,他就不是李儒了。

李儒毫不在意的笑了笑,接着说道:“今,十八路诸侯反太师之意已明,无非也就是打着拥护大汉天子旗号做事,太师废长立幼之举,也是正中各路诸侯之下怀。”

“那你说的这些和早朝之事有什么关系?本太师问你的是早朝之事!”董卓挑了挑眉,沉声喝道。

“呵........太师莫急,试问太师此举,是不是给了十八路诸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的理由?”李儒这一次不答反问,毫无避讳之意。

场中幕僚都知道,事关废长立幼一事,乃董卓之避讳,不可多言,多言者早已不知所踪。

当然这指的是其他人,但是李儒不一样,一,李儒乃是董卓最为看重的心腹谋士,堪称为最为信任的人也不为过。

二,李儒更是董卓的女婿,亲近程度无需多言。

三,董卓之前废黜刘辩的时候,李儒就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理由是此举不当,易落人口实,给人把柄,成为众矢之的地对象。

董卓独断专行,最后,该做的事情还是做了,所以,此事也就成了太师府,乃至整个洛阳城的避讳,谈之亡也。

李儒刚才的话,可算是揭伤疤了,董卓的脸上已经爬上了一层寒霜,双眼也因为恼怒的原因,开始微微有些发红了,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开始大开杀戒的样子。

李儒见状,知道时机差不多了,别再弄巧成拙了,那就不美了,毕竟他这个岳父大人,可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万一真的惹怒了他,把自己真的给杀了,到时候可是哭都没处哭啊。

想到这里,李儒顿了顿,接着说道:“太师,莫要生气,先听文优将话说完,太师您既然已经给了他们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的理由,那您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名不正言不顺呢?呵呵.........”

李儒说到这里笑了笑,端起桌案上的香茗,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然后,继续说道:“即,名不正言不顺,分为两者,前者,十八路诸侯发兵之理由,名不正言不顺,则难堵众口。后者,就是当今天子,献帝刘协,废长立幼,其继位大统,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两者综合,名不正言不顺之因,在于其根源所在!”

“断其根源,十八路诸侯发兵之理由,名不正言不顺。废长立幼,则名正言顺,到时,太师即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做天子胜于天子,岂不美哉?至此,太师所言西迁长安之事,就不再是必行之举了,甚至于在洛阳更安全。”

李儒自信满满的叙述完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一次老神在在的端起桌案上的美酒,小酌起来。

“根源?.........”

董卓听完,眼中精光不禁微闪,能拥有这样的势力,做到现在的高度,他自然不是傻子,不管今日早朝之事的缘由结果如何,李儒的这一招都堪称完美。

不光解决了现如今与十八路诸侯对阵的僵局,而且还如同掐住了十八路诸侯的咽喉一般,令他们投鼠忌器,寝食难安,把控他们不成问题,甚至于把控天下,也指日可待!

除非!除非他们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献帝的生死,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