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雪梅自幼丧父,中专毕业后以打工为生。后来与邻乡一个农民结婚,并因此全家举债五万多元。家公以老迈之身被迫去石场背石头,为省两三元钱曾睡在人家的屋檐下。封雪梅怜惜家公,又要还债,和丈夫去省城打工,为了尽快赚钱还债,不久到美容美发店做****女。但封雪梅还没做几天,就被警察抓住,送入当地的收容教育所,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收容教育”。结果,封雪梅的老公把跑运输的三轮摩托车卖掉,又借债一千多元去“捞”封雪梅。封雪梅四个多月的铁窗生活,总共花了一万多元。封雪梅出来后为还债,和老公远走千里,投靠晴川的二姨,来晴川打工。他们在晴川工业开发区一家电子厂干活,厂里不提供宿舍,他们就近租一间破旧的平房住下。因为离家乡太远,他们过年没有回家,在这间四面透风的平房里过春节。出事这天,因为下雪,厂子里收工早,他们回家早早睡下了。没想到,封雪梅再也没有爬起来。她这短暂的一生最奢侈的东西就是一百多元的小灵通,从小到大没有穿过五十元以上的衣服。
袁晋鹏把这些报道反复看了几遍,觉得记者着笔的重点在于封雪梅“生”的艰难,对“死”的状况笔墨不多。读者普遍对封雪梅那一段“收容教育”的遭遇感到愤怒,网上公布的日记全部是封雪梅在收容所期间写的。何况,封雪梅之死再次引起关注,就是因为有记者从封雪梅的老公手中拿到了这些日记。喻四海不这样看,他认为虽然公众目下的注意力集中在封雪梅当年的妓女身份和这些日记,但封雪梅毕竟是风雪之夜被砸死在晴川的危房里,房管局、安监局、街道办这些单位难辞其咎。神舟六号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超级女声让人们领略音乐的魅力,而晴川垮塌的老屋和封雪梅冰冷的尸体让人们从莺歌燕舞中惊醒过来,审视这盛世繁华背后太阳照射不到的角落。
本书本周获“无线潜力榜”榜首推荐,欢迎各位批评指正,求收藏求推荐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