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稀拉的小雨,淋湿了干燥的大地,空气中开始有了青涩的草香味,仔细闻,才能察觉到那稚嫩的清爽气息。
闷了一冬天的山林,有了叽叽喳喳的鸟儿叫声,林间的小道开始泥泞,抓住了大多数动物的足印。
崇吾山正在醒来,就是懒的让人捉急,绷了绷身子,露了丁点儿绿,又余下大片的灰黑山体,倒是那整个山体的素雪银装越来越薄,褪出了新净的小片灰黑。
崇吾山共有四座山峰,主峰高耸入云,峰顶一年四季都被冰雪覆盖,其余三峰环卫着主峰,由南至北依次成扇形排开。沿着南峰和西峰山顶,有一狭长的湖泊将三座山峰和主峰隔开,不知道深其几何,方圆十几里,湖面总是平静无波,可内里却是别有天地。
当年真如观开山立派之祖崇圆真人初创圆通真妙诀,遇一关隘,始终难以克服。
云游至崇吾山登顶后见到此湖,其境至幽,大为叹服。
于是潜入湖中一游,没想到历经风险,得一玉石,竟然对圆通功法大有裨益。
之后在此观湖悟道,将圆通真妙诀功法完善圆满,始得开宗立派,创立真如观。
自此立下规矩,凡是真如观门下弟子,在内息初成、将七魄合一之后,均需潜入此湖取得湖中的玉石。
玉石的大小、色泽、光润等品相,直接影响到圆通真妙诀修至聚魂、应天境界的成败。
因此玉石外形似龟甲上的菱形图案,故后人称其为龟菱玉。
此湖还有一奇特的地方,是湖水的温度变化十分剧烈,且毫无规律可言。
初入温如春夏,眨眼间或许就寒如秋冬,如同快速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温差,被称为时节湖。
入湖取玉的过程十分凶险,同时也是对修行的极端考验,真如门下不知有多少弟子葬身此湖喂了鱼腹,是以真如观门下弟子谈湖变色,将取龟菱玉下时节湖一事取其谐音,称为:“归灵劫”。
意指成则脱离凡尘从此新生,败则回归天地万事皆休。
从观主到各掌殿,均经历过此生死大劫的考验,对归灵劫的称呼十分认同,并将参加观***校考教”大比的人选,定为经历过归灵劫考验的弟子。
此举为真如观塑造了无数英杰,也葬送了无数少年才俊,却是真如观长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百会生元神,意念起天冲,主眉间灵慧,引灵气入喉,守心下绛宫,通肚脐中枢,练丹田精魄,育英魄骨骼,以气养神,七魄混一,绵绵密密;存元神,守元气,久久坐忘,渐渐化机,结成胎息。胎息定,则呼吸住,内息生,而命魂醒矣。”
“不错,难得你还记得。你被弃山门已过了十六年了,在你七岁那年,师傅教给你了圆通真妙诀纳魄之法,此后执掌观内狱法殿,便将照看你的责任交给了你师兄柳遂,对你维护不够,这些年,难为你了。”
“弟子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幸亏师傅收留我、教导我,传我大道,感悟苍生,怎么会怪罪师傅?”
一座殿堂嵌在崇吾山北峰山腰中,只余正门朝阳,像是山体的延伸,继承了崇吾山的意志,威严、庄重,却又孤傲的耸立。殿堂内正中央,坐着一位学究模样的道士,双眉斜飞入鬓,眉间宽有两指,脸颊消瘦,鼻梁直挺,口如弯弓,双唇宽厚,脸型方正,衬的眼睛越发的细长。
右手边立着一位少年,身形挺拔匀称,面容无波,看上去有些呆滞,一双眼睛倒是黑的发亮,给平平的相貌添了不少灵气儿,可惜目光直冷,愣愣的盯着坐着的老道。
老道熟知此子生冷的脾性,也不以为意,捋了捋胡须,双目精光一闪:“如今你命魂已醒,内校考教大比已近,是到了该入时节湖的时候了。”
少年神情微动,目光中罕见的有了些温情,垂首抱拳应道:“弟子必将全力以赴,不让师傅失望。此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望师傅保重身体,待弟子归来后再侍奉左右。”说完抬头,又是直愣愣的看着老道,看着看着,目光就飘忽了起来,竟是回忆起了九年前。
“师傅,什么是命魂啊?七魄又在哪里?我怎么找不到?”
“呵呵,傻孩子。”皎月当空,柔和的为山中小院披了一层银纱,梧桐,老道,石凳,鸣蝉,悠悠然的沐浴在这月光下。老道端正的面容浮现出难得的慈祥的笑容,轻柔的抚摸着孩子的头:“世间万物分有形之实与无形之虚,有无互为生始,虚实变换无方,实则皆由道统。人身形体,乃道化之有,精神魂魄,是道生之虚。一如炬烛,形如烛身,神如烛火,烛无火,则不明,火无烛,则不继。我等修道之人,不过是那茫然世间,追寻形神不灭、烛火永生之法的可怜人罢了。”
孩子坐在长出地面的梧桐树根上,仰头看着坐在石凳上的老道,眨巴眨巴黑而明亮的眼睛,微微低头,不自觉的将右手食指放进嘴巴,轻轻咬着,低声道:“嗯......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