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二公勿怪!烦请德公先生先行写出,超再行誊写。”言毕,躬身一礼。
二人闻言,面面相觑,继而啼笑皆非。
庞德公暗道:“似大将军般不学而有术者,鲜焉!”遂提笔具书,交予马超。
马超认真誊写毕,抬眼谓二人道:“若果如二公所料,来者尽皆为名士大儒矣!与百姓又有何益?超欲遍请天下理科大才,二公可有良策?”
司马徽愕然道:“敢问大将军,何为理科?”
马超一窒,自知失言,解释道:“诸如术数算学,格物致理,能工巧匠等,虽于治国无大用,但所制器械,大利于军民!昔日叔明曾进言提及,超甚觉有理,便以理科简称之。”
二人恍然,庞德公道:“似此等人多为家仆门客,恐不易招募。”
马超闻说,暗叹一声,道:“除此篇国殇外,超欲附录昔日拙作一首。并明言天下,但凡有一技之长者,若来投,无论何人,皆赏万钱,极其精深者,上表爵之!此策足以招之否?”
司马徽惊声道:“不可!似此等人,岂能爵之?若为之,必遭天下儒者唾弃!”
庞德公却道:“此皆旁枝末节,自在大将军一心也,不必深究。老夫只愿闻大将军佳作!”
马超闻言,遂将《破阵子》誊写一遍,递于二人。
二人忙接过,看毕,大加赞赏!
司马徽慨然道:“不想大将军亦精于辞赋!此篇足矣传世!”
马超谦逊道:“拙荆乃伯喈公之女,超近朱者赤,德操公过誉了!”
司马徽正色道:“大将军德才兼备,休得过谦!以老夫之见,此檄文一出,必然震惊天下,从者云集!”言毕,便请马超书写檄文,然后与庞德公郑重署名,令着即镌刻排版,制成后遍传天下!
月余后,檄文传至邺城,曹操览毕暗惊,顾谓众人道:“此赋虽格局略小,但文采斐然,诵之如身临其境,乃旷世佳作也!诸公以为如何?”
一人应声出列,拱手道:“马孟起累世盔缨,家学皆为沙场争锋,雍凉大治皆因有高人相助,其人不过一勇之夫耳,岂能有此佳作?定为他人代笔,某愿赴长安一行,以辨真假,望魏公允准!”
曹操视其人,乃主簿杨修也!闻其言,不悦道:“马超之才天下皆知,德祖何相疑也?且此檄文所运笔法,孤闻所未闻,又岂能有假?”
杨修奋然道:“诚如魏公所言,马孟起精于治军,长于理政,通诸子百家,且能词擅赋,更兼勇名传于天下!以此论之,即便往圣再世,犹有不及也!似此完人,亘古未有,修岂能不疑?!”
众人见说,皆道不信,以为马超作伪。
曹操略作思忖,亦觉有理,随即下令杨修持节,前往长安观礼,并嘱咐道:“孤曾师从伯喈公,德祖切不可失礼!”
杨修应诺。
钟繇犹好书法,闻令便请随行。
忽又一人出列,言称乃蔡邕之婿也,亦请令前往,曹操视之,乃广平太守羊衜也,遂一并允之。
江陵,孙策看罢檄文,大笑道:“久闻马孟起勇冠三军,不想竟欲作博士焉?”
鲁肃进言道:“马超所图非小,主公不可忽也!”
孙策不以为意,哂笑道:“所谓士族大家,不过沽名钓誉之徒耳,何益于家国?”
鲁肃正欲出言,忽亲军来报,言称华歆、顾雍等数人求见。
孙策稍作思忖,便明其意,遂令唤入,谓之道:“公等莫非欲往长安乎?”
顾雍泣拜道:“伯喈公乃雍之恩师也,今闻其遗作现世,敢不前往?请将军恩准!”
孙策虽怒,但无由止之,恨恨应允。
数月之后,长安名士云集,多达数十人。马超皆令宿于太学。
众人呼朋唤友,每日谈经论道,吟诗作赋。
马超见并无能工巧匠,心下大为失望。
忽一日,司马徽求见,禀告道:“大将军,管宁、邴原等经学大家联名求见。”
马超闻报一怔,自思道:“都是些什么人?既然是大家,怎么后世游戏里面没有?这让我怎么判断他们的才华?”
司马徽见其怔然,遂接着道:“另有广平太守羊衜求见,其人乃伯喈公之婿也。”
马超更觉头大,心说:“那跟我就是连襟了?这都哪跟哪啊!”思及此,开言道:“今日天晚,还请德操公见告诸公,明日辰时,超当于太学相候。至于羊衜,乃亲眷也,明日晚间再令其过府叙话。”
司马徽见说,点头应允,拱手辞出。
次日,长安太学,马超居中跪坐,众人见礼毕,钟繇即起身下席,拱手道:“敢问大将军,伯喈公遗作何在?”
马超见问,遂将出蔡琰以楷字誊写之书。
钟繇如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