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艺术知识小百科(81~85)(1 / 2)

电影求索路 李灵狐 3181 字 2017-08-22

8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前苏联著名渖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

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

1936年获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等系统知识的专业体系,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世界演剧艺术大师们的经验总结,也是他毕生创作和教学的经验总结。

体系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强调戏剧真实反映生活,具备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

体系产生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之际。

在苏维埃时代,其美学思想又有所进步和发展: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要求揭示人物性格与生活矛盾的深刻复杂性;

强调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即“普通的、日常的生活真实,转变、净化和升华为艺术真实”;

重视创作的生活源泉,提出演员“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

体验派表演体系理论包括了演员艺术创造及表演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其体系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表演艺术必须以演员的内部体验为基础,并把这种内部体验的过程验的过程视为演员艺术创作主要的、必要的步骤:即演员要深入体验感受与他所要扮演的剧中人物(角色)相似的感情,以求演员与之思想感情的相通相融,达到“角色即我”的艺术感觉,从外部言行到内部感情都与角色融而为一,创造出生动的,有魅力的艺术形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创立过程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出实践密切相关,该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从事戏剧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他的主要著作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对世界表演艺术影响巨大。

82.布莱希特和他的戏剧理论。

布莱希特(1898一1956),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

布莱希特20年代末参加德国工人运动。1933年因反对纳粹政权被迫流亡国外,仍坚持反法西斯斗争。

1948年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

布莱希特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多年探索“宣传、鼓动和艺术”相结合的问题,提出“史诗戏剧”理论和“间离效果”的表演方法。

所谓“史诗戏剧”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观众透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热情。

“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也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涵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他还反对幻觉式布景,以破除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观众能冷静地分析和判断。

他在戏剧中增加了叙述因素,并把歌唱作为话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使用分场标题和定场诗,明白告诉观众戏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以强调创作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这构成了布莱希特现实主义演剧方法的特点。

布莱希特共写了约50部多幕剧和短剧,比较著名的有《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四川一好人》和《高加索灰阑记》等。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对世界戏剧产生了很大影响。

83.抽象艺术。

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

现代抽象艺术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对自然对象的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新组合;第二类完全舍弃自然对象,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并因此被称为纯抽象。

第一类抽象艺术又包含了两种倾向:

1.如p·塞尚,p·克利等艺术家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依据,在创作中削砍对象外观中被认为是次要与偶然的形式因素,使艺术形象得以显示被认为是本质的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