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确实要多加小心,不然别说报仇,没见仇人几面便先糊涂的死了,岂不冤枉。
穿戴好后,便来到膳厅,有个陌生男子,两腮至颌的卷须连成一片,眉长而浓密,双目细长精光闪闪,似乎一切都逃不出他的双眼,嘴唇薄而长,一见便知是个沉默寡言,但内心通透的人。
吕布给两人介绍,来人名叫张辽,是替纪明的人,夸奖了一番尹仁,又骂了会纪明,便开始吃饭。
以后的几日,尹仁便在府中与吕布,张辽,狼女对招。也没有在出去过,也没有再见到董卓,虽然没有剑法大进,但是毕竟这几人多是高手,也多了不少临敌经验。
吕布的荡回戟在自己之上,使人会心生渺小之感,无心为战。而张辽使用的是双短戟,同于纪明等人的水平,看来左营还是看自己的了,只是不知道文录的刀法如何,但是看吕布等人的神情言语,似乎文录也不足为虑。
这个都尉虽然不是极大的官位,但是凭李傕、郭汜等人也只是校尉而已,都尉只比校尉小一级,是以这个位置对左右两营影响比较大,并且是右营渗透左营的一个步骤,所以左营不能输。
无论如何这是在军中树立名声威信的时候,只要能参加就说明是各营的翘楚,是以张辽虽然知道不能得胜,但是也要全心备战,希望到时候不至于最后名次。
郿坞坐落于离长安不远的郿县,号称万岁坞。是董卓为长久计,为自己养老之地,墙体高宽与长安相当,储备三十年的粮食,只为“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落成典礼当天,在郿坞边上的广阔平原之上,左右营士兵分两边而立,中间并排俩个二丈开外的方型高台,还有个有遮阳的巨大高台与他们成品字形,百官文武立于巨台之下,迎接天子和董卓。
汉献帝刘协和董卓从车銮中走下来,百官和两营士兵整齐跪下,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整齐响亮,声震云霄,大地似乎为之一颤。
汉献帝刘协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雄壮的颂声,心情大畅。
董卓位为太师,号为“尚父”。朝堂之上,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立于帝王之侧,决断天下。董卓本身高大,虽然立于在皇帝身后,但皇帝如同边上顽童一般,放眼望去,百官众军皆拜于脚下,这句颂声便如同跟自己说的一般,更是豪情顿生,只觉心中有股澎湃翻滚之气,忽想狂笑,以宣泄心头激情,但还是忍住,跟着皇帝步上高台。
汉献帝刘协立于巨台之上,伸出双手,如要拥抱眼前烈日一般,心中轻叹:自己本是太阳,奈何蒙了片乌云。高声说道:“平身。”
百官众军站起,甲胄兵器摩擦发出的“嚓嚓”之声,也是豪壮整齐,似乎在表现着大汉最强军队的强盛与骄横。
汉献帝及文武百官坐定,李儒来到台前,向汉献帝及董卓行礼后,转向台下,先是对天子和董卓歌功颂德一番,说的激情洋溢,董卓不禁拂须含笑,甚是志得意满。
尹仁听得不耐烦起来,但还只忍头皮发麻,继续听着,终于李儒最后说道:“今日乃董太师郿坞落成之日,太师为大汉劳心劳力,居功至伟。昔日太师抵御边防,固我疆土,立下赫赫战功。手下军士皆乃猛将,能征善战,今有四将,擂台比武,以壮军威,强我大汉!”
两营军士齐喊“以壮军威,强我大汉。”声响如洪,震耳欲聋,直冲九天。
喊声中,尹仁,张辽,李别,文录四人走上巨台,参拜天子和董卓。
尹仁见那汉献帝十二三岁年纪,长的白嫩微肥,细眉大眼,偶有精光闪过,旋又敛去,遮遮掩掩。同时尹仁还看到当初在洛阳郊外遇到的那老者也在其中,正愣愣看着自己。
天子还未说话,董卓欢畅笑声传来,接着洪钟般的声音说道:“你四人是左右两营的佼佼人才,前途无限,此次便是机会,谁得胜,便可得到奉车都尉一职,其他人也各有封赏。”众人当然明白,衲头拜谢。
董卓又道:“不仅如此,皇上还加送头名者一匹良驹。”四人上台之时便看到台边有匹枣红色骏马,四肢壮健高大,不时前脚蹬地,发出“嗤嗤”鼻音,似乎极欲脱缰奔驰。
董卓继续说道:“本太师则让胜者进郿坞,挑选一位美女。”他说到皇帝时一下带过,说到自己则加重语气,似乎自己比皇帝还重要,当然他心中是这么想的。
若得到头愧,权利、名誉、美女,就全有了,富贵也是指日可待,随手捻来。别说这四人已经按奈不住,便是其他众官听到这里多喜笑眉开,羡慕不已,欲上场一试拳脚。
董卓说完看了看李儒,示意接下来他安排。李儒会意,说道:“吕侯和李校尉已给几位抽好对手,文录对张辽,李别对尹仁。胜者再打一场,以决头名。明白了便下去准备吧。鼓声一响,便开始。”
四人便走下高台,早有士兵来领四人分两路各自走向比武高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