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1 / 1)

茔客传 曲奇布丁 1862 字 2017-05-24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美玉,大喜,不敢私藏,于是献美玉于厉王,厉王命玉工查验,岂料那玉工竟言:“此物并非美玉,而是一块普通之至的石头。”厉王闻言大怒,令人废掉卞和左腿,连同他那块“美玉”一起扔出宫去,并下令:“不准卞和再踏入楚地一步!”

卞和虽觉心中冤苦,但王命不敢有违,便携玉隐居深山,直至厉王死去。

武王继位,大赦天下,隐居多年的卞和又带着玉石进殿面见武王,称有一块美玉想献于王上。武王大悦,赐坐卞和,并命人查验其所献玉石,谁知玉工又铁口直断此为石头而并非美玉。武王知情亦是大怒,以“欺君之罪”治卞和,废其右腿,逐出宫去。

若干年后,武王死,文王继位,卞和跑着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直流出血泪。文王知此事后派人前去询问,卞和哭道:“我并非哭我被废双足,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却被当成了欺君之徒啊!”差吏把卞和所言一一传达给文王。文王闻言,命人剖开璞玉,见真是绝世美玉,便知祖父和父亲冤枉了忠心耿耿的卞和,自知有愧。于是乎,文王以王公之礼亲自接见卞和,为其洗清一身冤屈,还了他一个清白,并把卞和所献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后经战国时期,众豪强逐鹿中原,刀兵四起,战事连年,几经辗转,和氏璧由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知此事便派使者去见赵王,称其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此美玉,赵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换,未果,和氏璧由蔺相如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史称“完璧归赵”。

怎奈天下大统之时,和氏璧还是为秦始皇嬴政所得,命李斯将其镌刻成传国玉玺,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自此,由和氏璧镌刻而来的传国玉玺便成为了权利的象征,为天下人所争夺的神物,历朝更替,免不了因“传国玉玺”而引起几场血雨腥风,致使传国玉玺屡易其主,直至汉朝,终于消失不见,令人扼腕叹息......

传国玉玺最后一次露面是在三国时期,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侯,得此宝玺。但传言,曹操得到的也只是赝品而已,真正的传国玉玺据说是藏在某位王公贵族的陵墓中,曹操得知此事后,命手下摸金校尉四处寻找,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抱憾而终。

此后,历代皇室贵族乃至王公贵族都暗地里设有一支队伍,广招能人异士,发丘探冢,继续搜寻传国玉玺的下落,希望有一天能找到此宝物,并凭它号令天下,一统中原。

后来,民间有诗为证:

传国玉玺迹不明,

各路枭雄探皇茔。

有朝一日宝再现,

号令天下莫不从。

自此,各路枭雄暗地里你争我夺,遍使阴谋、阳谋,互不相让。江湖上,也是英杰辈出,荡尽世间不平。

到了唐朝,盗墓之风更盛,所谓:“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更反映了盗墓现象的普遍,以及盗墓人数之多。凡是在江湖上稍有名望的绿林好汉,皆与坟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百姓们也给盗墓者起了一个统一的称呼:“茔客”,也有人直接称呼他们为“挖冢子”。

当今江湖,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四门日益昌盛。其中发丘、摸金两门自来人少,且素来喜欢三两为伴,故此难成大气候,但这两门中,真正有手段的人还是不在少数的。搬山道人更是稀少,且都隐居深山,江湖之上鲜有其踪迹。算来,倒是卸岭一门独领风骚,人数众多,卸岭盗魁林啸天可谓是掌握了半个江湖,卸岭盗众散布中原各地,一呼之下,应者数以万计。能在人数上与卸岭一门抗衡的恐怕就只有蜀中唐家堡了。

唐家堡,又名唐门,以前更是中原第一大家族。但自唐朝建国以来,唐门门主唐傲天自知犯了国号大忌,便率唐门一族入蜀中,隐居深山,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而唐朝刚刚建国,政局不稳,也不想与这样一个大家族为敌,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了了。但唐门表面上是放弃了许多地盘,实则耳目遍及中原,势力依然庞大。

江湖上新晋势力众多,群雄并立。神武门、天师堂、血莲教、五毒宗四大门派雄踞中原东、西、南、北,势力不容小觑。而在阳光背后的黑暗面之中,还隐藏着一个最为神秘、阴暗的杀手组织,名为“暗夜”,以其暗杀手段高超、残忍闻名于江湖,已成为妇孺皆闻之丧胆的中原第一大暗势力。然而,江湖之上,独来独往,不依附于任何门派的散人也大有人在。且本领高超者也不在少数。

大唐江湖格局已定,看似平静,其实,各势力之间的争斗从未间断。这种平静已维系不了多长时间,一场血雨腥风又要席卷大唐盛世,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我们的故事也从此处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