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先抢一把(1 / 2)

南明工程师 浊酒当歌 2970 字 2017-09-26

锦绣太原,山西省治,别称晋阳,古谓并州,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文明的印迹,地处要道,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历朝历代都是兵家重镇。

从春秋时开始,太原城先后数次焚于战火,被毁成一片瓦砾,却又如烧不尽的草,一次又一次的重建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建得宏大壮观,可谓几度盛世,几度衰落,山西巡抚祝世昌现在脚踏的太原城墙,就是在宋代新筑的一代城池。

城池筑于宋代,却经过元朝和明朝两代数百年的经营扩大,到了明末清初,太原城已经成为周长二十四里的巨岜,城内有南北大街横贯,东西大街纵行,方正规制,很有一代大都的风采。

而太原城墙,更是高达三丈五尺,墙宽一丈,四面都有角楼,八座城门每门都有瓮城,其中最为气派宏伟的两座南门---承恩门和迎泽门,光是城墙上高耸的门楼就有五层高,站在上面极目远眺,天气晴好时能望出去十几里远,四周金景色尽收眼底,极为壮丽辉煌。

有明一朝,太原一直是一字王晋王的镇地,城内有堪比小号紫禁城的晋王府,府邸规模就是在原宋代太原城的基础上建筑的,足见王府规模之壮阔,可惜在清军攻克太原后没几天,一场神秘诡异的大火,就将整座王府付之一炬,如今徒留下一片荒芜的废墟,成了无数流民的栖身之处。

祝世昌的站在承恩门门楼上,城内外的景象尽收眼底,在他的眼底,却是蔚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城外一片萧瑟,紧靠城墙的一片民居早已化为凋零残砖,为了守城方便,这些房屋都被清军拆解一空,房梁砖瓦运上城头充作武器,居民百姓全部迁入城内,防止被义军俘获抓去当成兵源。

废墟往外,五里地范围内的树木都被砍伐一空,统统送进城里,留下无数的树桩,这样一旦有人靠近,隔得远远的就能被城上兵丁发现。

绕城而过的汾河水,被引入环绕全城的护城壕中,壕深且宽,底下埋有削尖的竹签树枝,河水漫过,将整座太原城都纳入了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河水保护中。

而城内,则是一副如临大敌、满城风雨的场面,大街上军兵民壮往来如梭,在军将的喝骂下将一根根圆木条石抬往各处城墙加固,大捆的箭矢和沉重的滚石被一辆辆手推车前呼后拥的顺着马道运上墙面,街道两边,所有的商铺都关上了门板,门上迎风招展的旗幡在空中无力的招摇,却无人理会。

城内军民深居简出,大门紧闭的躲在家里,街道两边,从城外逃难而来的百姓无处可去,蜷缩在屋檐下,靠着不多的行李铺盖卷挤在一起,看着来往奔走的兵卒们一动不动,眼神中满是恐惧和麻木。

“巡抚大人,平阳府城真的一个时辰就被叛军攻下了?”一个光头留小辫,右耳上戴着一个硕大铜环的浓眉壮汉粗声问道,口中刺鼻的羊膻味激得祝世昌皱了皱眉头。

祝世昌下意识的朝旁边迈了一小步,不用回头他就知道这是蒙古额真库鲁克在说话。

这些蒙古人,身上的气味很重,隔得老远都能熏人一个跟头,真不知道嫁给他们的那些女真公主怎么受得了。

祝世昌脑子里想着,嘴上却沉声答道:“确定无疑,这是从平阳逃出来的人说的。”

他侧身转过身子,看向身后,在他身边,站着三个披着皮袄子、袒着半边胳膊的蒙古壮汉,个个虎背熊腰、貌如金刚,正是尼堪手下三位带兵额真库鲁克、达尔汗和阿赖。

“尼堪王爷离去时,已经将太原附近的叛贼扫荡一空,擒杀贼首无数,叛贼应该大伤元气、无力再战才对,何也竟然能打下重兵坚守的平阳城?”另一个蒙古大将达尔汗也觉得奇怪。

祝世昌屏住呼吸,尽力将鼻子往上风处靠,然后闷声答道:“据斥候报,破平阳城的,不是叛贼,而是从陕西来的明狗援军,带兵将领,正是前些日子把肃亲王打回北京的平凉候王欢,此子善战,平阳城虽坚,兵虽强,却没能在他手下撑住一个时辰。”

三个蒙古人面色一变,达尔汗沉声急问:“如此说来,陕西兵人马极多了?”

祝世昌摇摇头,表情怪异,用一种自己都觉得奇怪的语气道:“这个,听说破城的明军不到两万人。”

“不到两万?”库鲁克失声道:“反贼上个月围平阳,十万之众也没有撼动平阳分毫,陕西明军不到两万人一个时辰就破了?怎么可能?”

他和达尔汗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恍然大悟般闪过一丝了然的色彩,开口哂道:“莫不是败军可耻,害怕被我等责罚,故而编造谎言,来敷衍于我们。”

祝世昌无奈的翻翻眼皮,摇头叹道:“若是如此,他们应该夸大明军人数才对,怎么会反而刻意缩减,这于常理不符啊。”

库鲁克和达尔汗顿时一窒,脑袋里一思量好像是这么个理,瞪着眼睛张了张嘴,说不出话了。

一直没有开口的阿赖却思虑了一阵,锁着眉毛抬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