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音讯不通,李默在宁州的遭遇姜鸢知道的不多,但成亲这件事她不可能不知道,成婚之后她就日夜忧心,一是担心李默不来接她,二是担心宁家正牌夫人不好伺候,得知李默接她去宁州伺候公主,她反而放下心来,公主虽然尊贵,毕竟是外人,用心顺意即可,反倒比那个十八岁还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容易伺候,姜鸢就是这么想的。
姜鸢带杨欣、杨怡两姐妹进府的时候,神情十分紧张。杨怡开玩笑道:“宁家的又不会吃人,你怕什么。”
姜鸢道:“好妹妹,你不懂,侯门深似海,听姐姐的劝,务必要步步留神,时时在意,不可有半点马虎。”
尽管姜鸢已经十分小心留神,却还是被宁樱抓了把柄,当众训斥了一顿,还被罚去厨房效力。不过对杨家姐妹,宁樱倒是很满意,就打发杨家姐妹去公主府伺候,而将姜鸢留下,说要好生调教。
那时候李默恰好在城外巡视水井,宁西县除了管半个宁州城,还管着城西数百里内的四十个乡、镇,城里城外共有水井一百四十七处,其中有水在用的有九十七处,另有代管的九十二处私井。
私井是经申请后打在自家院子里的水井,日常自然由各家管理,水井局定期巡视,主要查两点,一是检查水井的状况,是否有水,是否在用,对不用的水井要督促及时填埋,不得随意遗弃。二是检查私井所有人是否有无贩卖行为,私井只供私人使用,若是卖水牟利便是违法,是要严肃处罚的。
私井的建造、使用和填埋,都有水井局负责,一样的马虎不得。
和长陵水井局一样,宁西水井局名下也有许多在册却不能使用的水井,总数达五十口之多,这些水井有的是因为地下水发生变化,无法再使用,有些是因村镇变迁,无人再用,但更多是明知不能用而开凿的废井。
开凿这些废井的目的有两个:骗取营造经费和吃空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宁德胜让李默管理宁西水井局不是叫他卖苦力,而是给他一个有利可图的事做,所以很有必要先把账算清楚,看看自己能得多少利。
有人给李默算了这样一笔账:
按照一口水井六个守井土兵计算,宁西水井局一共有守井土兵八百八十二名,这些是在册的,按照每个土兵每月拨三贯钱人头费算,就是两千六百四十六贯钱,这笔钱由转运使院直接拨给,一文不少,从无拖欠。
按惯例人头费的三分之一是要落进了管事者的口袋的,这就是八百八十二贯。
那五十口虚假水井名下有三百名土兵,井是假的,兵也是虚的,剩余的每人两贯钱也落进了管事人的腰包,一共六百贯。
扣去一些零用,光吃人头费和空饷两项,管事人每个月就能净得一千四百贯。
此外水井局收入的大头是贩卖竹签,长陵那边定的是一文钱五十根竹签,实际贩卖时却变成了一文钱二十根甚至是十五根竹签。
宁西毕竟是州城,没有搞的那么夸张,定的是一文钱六十根竹签,实际交易在一文钱四十根左右,因为用水量较大,实际所得反而比长陵要高,但这部分利润并不能都装进管事者一个人的腰包,层层过手之后,管事人每个月约得四百贯。
另一个较大的收入就是维修费,每口井每个月都有一笔维修费,至于怎么用,无非是水井局管事者的一句话,所以这一块收入也很客观,一个月下来可得两百贯。
水井局每年按发签数量要向税务局缴纳一笔税款,竹签是水井局自己制作的,发签多少税务局并不知情,但水井局一般都会把数字往上提一点再上报。因为这笔税款会以奖励的形式按比例返还给水井局的管事人。
缴税是公款,反回来的奖励却要装进私人腰包,这当然也是一笔收入,每年落进管事者的腰包大概有五百贯。
除了这些日常性收益,还有一些特殊的、阶段性收益也很可观,譬如私井的审批费、监理费、巡视费,新井营造费,废井的填埋费,等等。
这些钱,管事者一般只会取小头,而将大头留在水井局的小金库里,小金库里的钱除了不能揣进私人腰包,怎么用,其实也就是管事者的一句话。
这样一计算,正常年景下,李默每年能从水井局拿走两万四千五百贯钱。
不过这笔钱也不可能一个人独自揣进腰包,内外利益关联群体都要打点到位,还有一些编外和闲人要养,真正能落在他手里的也就一万四千贯左右。
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想当年在古城搬砖,一个月名义上赚两千一百文钱,实际到手不足九百文,一天要劳作七个时辰,风雨无休,寒暑照作,累的跟狗一样。到了长陵后,连贪带占,熬了一年也不过积攒下三十贯钱,买了一所小房子后连家具都打不起,最后被逼去干私活。
到宁州做了朝廷的正六品官,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