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卖官惑乱国家,上天才降下蝗灾以为警示。这些人希望借此事给天子施加压力,对付中常侍赵忠等阉人,甚至不惜牺牲百姓利益乃至生命。张胤对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的贵族作风,嗤之以鼻,而且他确信刘宏根本就不会考虑处置赵忠。
时至五月,张胤再没有耐心等待下去,找到卢植说道:“老师,学生想去见见张忠。”
“哦?这是为何?”卢植不明白张胤去见张忠干吗。
张胤解释道:“朝议不决,螟虫泛滥,百姓悲苦。张忠乃太后之甥,素与禁内亲善,若他以灭蝗之法可行,或许能左右陛下之心。”
卢植看着张胤,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张胤也不犹豫,见卢植点头,返身就走,到外间叫上张飞、张鄂,三人骑马直奔南阳。
自从五方社成立之后,张忠和西鄂张家的关系就变得有些古怪,暗中密切,表面陌生。张忠和张识两人在这个问题上很默契,没有重要的事情,根本就不见面。
五方社如今发展得十分顺利,自中山三豪分崩离析之后,幽州到中原的商路再没有受到大的威胁。五方社的贸易每年给张忠带来的钱财超过两千万钱,张忠对此非常满意。
在南阳太守府前,张胤递上名刺向守门吏道:“劳烦通禀,卢议郎弟子张胤求见太守。”
张忠知晓张胤其人,张胤在筹建五方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张忠、张识、鲜于瑞、张脩、张度等少数几人清楚,因此张忠见了张胤的名刺,心中莫名有些喜意。而且张胤的名声在整个大汉国少年中无人能出其右,号为“少年楷模”。他来拜见,张忠又怎能不见?何况张胤还报出卢植的名字。
张胤正了正衣冠,深吸一口气,敛神举步入内,张飞和张鄂跟在身后。方一进来,正遇到张忠出迎。
张忠热情地问道:“可是戮贼救父,孝勇无双的张子承?”
张胤恭敬施礼,道:“见过明府。”
张忠上来拉住张胤的手,笑着说道:“子承能来,吾心大喜。”说完拉着张胤入了正堂。
方一落座,张忠又道:“子承悯农郎君之名,吾闻之久矣。汝之叔父,也曾常常说起汝。”
张胤寒暄两句便切入正题,说道:“明府,南阳可有螟虫之患?”
张忠没想到张胤会说起此事,只好实话实说:“连日大旱,螟虫泛滥,数县青苗损失殆尽。”
张胤进一步说道:“十余日前,吾师向朝廷建议灭蝗之法,朝廷公议不决,明府可知此事?”
张忠点点头道:“已有耳闻。”张忠不明白张胤远来南阳说起此事是为什么。
张胤接着说道:“明府若诚心促成此事,功莫大焉。而且……”说到此处张胤顿了顿,“而且,此事若成,明府仁爱百姓之名必然传遍天下。”
张忠一生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这狼藉的名声。此时张忠虽然依靠董太后之势,仍然在南阳太守之位上逍遥,可是士林之人和民间百姓都对他嗤之以鼻。张忠对此耿耿于怀,他不能不在意自己的名声。若真的能改变这种情况,他还是很想试试的。
张忠皱着眉头,问道:“此法由汝师徒提出,与我何干?”意思是你们提出来的法子,百姓只会感谢你们,又没我什么事,我为什么要按你说的做?
张胤知道张忠心思已动,趁热打铁道:“此事经朝廷公议,已经使百姓众所周知。若此时明府上书建议施行灭蝗之法,百姓们自然会记得明府。若无明府建议,自然也无灭蝗之后百姓所得到得实惠。”
张忠道:“即便吾上书奏请此事,天子也未必就会批准,如之奈何?”
张胤道:“明府有所不知,中常侍赵忠等人被螟虫之灾弄得焦头烂额。他必然感谢明府,并推动此事。”
张忠思索了下,又问:“汝言之法可有效否?”
张胤斩钉截铁地道:“确实有效。”
张忠陷入沉思,片刻后正色道:“子承所言不无道理,今晚就试上一试,若行之有效,吾明日即上书陛下与太后,促成此事。”
当晚南阳田野间,火光处处,张忠亲自主持扑杀蝗虫之事。
数日后,张忠的上书通过董太后直接到了天子刘宏案前。张忠奏言卢议郎灭蝗之法行之有效,如今南阳蝗虫泛滥之势已被遏制,并恳求天子降旨天下并行此法,其中更有“今坐看食苗,忍而不救,民因此饥馑,将何以安?”、“杀虫救人,有祸并归于忠。”等言语。
天子刘宏阅完,拍案而起,怒曰:“朝中重臣、国之大吏,议来议去,徒费口舌,还不如朕之表兄。”张忠是刘宏母亲董太后的外甥,正经的姨表兄弟。
“叫赵忠来。”刘宏吩咐道。
自有侍者急匆匆出去传唤中常侍赵忠。
此时赵忠正在府中假寐,这些时日,他心情烦躁,谁会想到出现的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