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世民在祭坛求雨不成,有些沮丧。他在太极殿对魏征道:“魏征,朕在众人面前不敢说一句丧气的话,可朕的心里……魏征,朕这几日,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朕自登基以来,连年灾害。贞观元年,山东大旱,关中霖雨,一匹绢布只换斗米;今年天下蝗灾,关中干旱,百姓竟然卖儿女接济衣食!上天为何总是与朕作对?它是不想让朕做皇上,兴大唐吧?”
魏征道:“陛下,日月轮换,风雨无情,自然的灾害,历朝历代皆有,上天并非独与陛下作对。”
“这道理我也懂……可上天总无甘霖,若是今年谷粮再歉收的话,那就真叫裴寂言中了,明年朝廷将无粮可用……”
“陛下,古有大禹治水,战国有李冰修都江堰,秦汉有郑渠、白渠,引江河水,灌溉万倾良田,旱涝有收。太上皇在位时也曾修过七处水渠。陛下为何不引渭河水,灌溉关中的田地呢?”
李世民站起来,一把抓住魏征的手。
魏征一怔:“陛下,臣说的不对吗?”
李世民发自内心地:“你说的很好……魏征,上天让朕得到你,这就是最大的赏赐!”
第二天上朝,李世民心情很好,他对众人道:“朕曾经埋怨上天,为何不降甘霖,滋润干枯的田地,养育朕的臣民。上天对朕说,只有无能者才怨天尤人。朕不是无能者,朕的朝臣,朕的子民都不是无能者,朕不再怨天,更不尤人,朕决定,开渭河之水,灌溉干渴的良田。各位爱卿,你们认为朕的决断,如何?”
李世民话音刚落,裴寂便迈步上前道:“陛下,渭河乃龙脉之水,不能开河。”
又一大臣上前道:“陛下,开龙脉必危及大唐。”
许多大臣纷纷上前道:“龙脉不能断,渭河不能开。”
李世民望着站在面前的众臣,问:“听你们的意思,朕开了渭河,大唐就会败亡了?”
众臣无语。
李世民微微一笑:“朕就不信这个邪,朕就是要挖开渭河,引水灌溉!”
裴寂跪在李世民面前,叩首道:“陛下,大业十年,隋炀帝离开长安,隋朝太史令庾质拼死劝谏,炀帝不听,离开了大隋的根基长安,最终倾覆。前车之辙,后车可鉴。”
李世民站起来说:“朕开渭河,与隋炀帝离开长安,行的可不是一道路。”
裴寂固执地:“陛下,隋炀帝离开长安,是抛弃了大隋的根基,陛下若不改初衷,开渭河,断龙脉,那就毁了大唐的根基。”
李世民冷笑:“朕开渭河,为的是百姓,隋炀帝离开长安,为的是游历天下,炫耀富裕,极尽人欲,朕与隋炀帝怎么能相提并论?”
裴寂又道:“陛下,开渭河非一人之力,必累及千千万万百姓,昔日隋炀帝开运河,正是因为用尽民力,才导致百姓怨恨反叛……陛下在朝上说过,隋朝的教训,刻骨铭心,陛下不应该忘记大隋倾覆的教训。”
李世民走下台阶,盯着裴寂说:“裴寂,你貌似为了大唐,为了朕,实则处处与朕作对,与朝廷作对。”
裴寂再叩首:“陛下,臣万无此心,臣的确是为大唐,为陛下。”
李世民看着裴寂:“裴寂,你依仗功勋,不为朝政;你阻挠精减官吏,阻碍大唐振兴,武德之时,公然贿赂,法纪紊乱,也是由你开始!你是为朝廷吗,是为朕吗?”
裴寂辩解地:“臣虽有罪责,但今日劝谏陛下,的确为了朝廷,开渭河动用民力,必使百姓怨声载道,大唐难安啊!”
萧禹上前道:“陛下,裴大人说的有道理,若因开渭河令百姓怨声载道,那将比干旱带来的灾难更大。请陛下谨思!”
一个朝臣跪在李世民面前:“请陛下谨思!”
又一个朝臣跪下:“请陛下谨思!”
众多朝臣纷纷跪下:“请陛下谨思!”
房玄龄看着李世民,欲言又止。魏征默默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看看房玄龄和魏征,道:“玄龄,你们怎么不说话?”
房玄龄沉声回答:“慎思有益。”
“你的意思,也不让朕开渭河了?”
“人心不可违。”
“魏征,你呢?”
“慎思方知人心。”
李世民沉默片刻,转身走上台阶,但他没坐到龙椅上,而是径直离开了宫殿……
2
李渊听说李世民开渭河的动议受阻,他在后宫一边和裴寂下棋,一边对裴寂说:“皇上自从登基,不,自从太原举义,他还从来没受到过如此挫折,也不知他能否挺的住……”
裴寂下出一子,对李渊道:“太上皇,受此挫折也好,会让皇上成熟起来,明白朝臣之心不可违,龙脉不可断,民力不可滥用。”
李渊心事忡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