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得胜归来(1 / 3)

唐朝小英才 卓一飞 4065 字 2017-05-23

第二日一早,李非带着一把长刀来到双水村西面的山脚下。

屁股还在隐隐作痛,昨天李非不出意外的被老爹一通狠揍。瓜娃子,瞎逞能。这是老爹给他的评价。李非很委屈,却不敢辩解。自己说什么也不能让老爹冒风险,自己在家待着等消息。

在村口遇到同样一瘸一拐的二栓,看来他也是同样的遭遇。二栓就没有李非沮丧的表情,他很激动,同来的几个村中少年也一样。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几个字用在他们身上很合适。李非精神上表示支持,身体上表示反对。老虎如果这么容易被搞定,也就不是老虎了。百兽之王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

一个身形魁梧,年约十七八的黑脸小子手持黄弓,得意洋洋的对几人解说这弓的来历,自己二叔作战勇猛,虽身中二十箭,死在战场,在万军之中斩将夺旗的事迹可不是吹的,不信看这把弓,就是突厥叶护贴身配弓,被他二叔单手夺下,一刀砍了脑袋。众人一阵钦佩感慨之声。

没等这位英雄的事迹讲完,刺耳的铜锣声“铛铛”的响了起来。一个腰佩横刀,满脸虬髯的捕快边敲锣边喊叫,时辰已到,开始进山。

相比于村民简陋的武器装备,捕快衙役们显然好的多。个个手执横刀,身披甲胄,走路哗哗作响,不少人还背着长弓,还有拿长矛的,希望在树林茂密的山林里他们能用的上。

一行近百人闹哄哄的就要进山,从后队急匆匆跑来一人,奔到领头的捕快跟前,摆手示意大家停止前进。

捕快一愣,没想到出现这种情况,仔细一打量,见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还以为他是胆小害怕了,好心上前拍拍他肩膀说“没什么大不了,大虫凶猛无比,你年纪尚幼,惧怕乃正常,你可持我长弓压阵而行!”说完转过身吆喝一声就要走。

来人正是李非,捕快的话也没全说错,自己是真的害怕,不怕那是不可能的,老虎啊,除了武松喝醉了不怕,谁不怕。再说了,如果武松不喝醉,估计也比普通人好不了多少。

李非拉住捕快的衣袖,往旁边走了几步,离众人远些,这才郑重地说“官爷,不是小民畏惧大虫想离开,小民觉得这抓虎好比战场搏杀,都讲究个军形阵法不是,咱们手执数样兵械,长短不一,倘若不能组成阵势,相互配合行动,那效率可高不起来啊,别回头大虫没抓着,咱再伤了几个,那就不划算了,嘿嘿,官爷认为呢”李非虽然算不上熟读兵法,但简单的配合作战还是了解一些的,看到捕快带领众村民一拥而上就去擒虎,能不能擒住不知道,已方伤亡的概率还是蛮大的,他可不敢把自己的小命交给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打虎队。

捕快听李非说了一通,什么叫效率没听懂,大概意思确是明白,皱眉回头看了看闹哄哄的村民,越看越不满意。可他也不过是个捕快而已,排兵布阵也不懂,瞅瞅一脸期冀的李非,眼珠一转,说道“小兄弟既然看出来了,那定有应对之策,说说看,可有法子解决此事?”

李非心道,我问你你怎么问起我来了?他哪里知道什么配合之道,刚想说“我怎么知道”,心念一转,四下看了看周围的环境,树林茂密,道路狭窄,这说白了就像是巷战啊,对付巷战之敌,他首先想到明代对抗沿海倭寇的鸳鸯阵,他对历史颇有兴趣,也知道一些内情。

想到戚继光开创的鸳鸯阵法,确实是在狭窄空间对敌的最好选择,一激动脱口而出“鸳鸯阵!”

捕快不解,瞪着大眼睛望李非,周围的几个捕快也互相摇头,不明白这是个什么阵法。

李非当下也不含糊,脸不红心不跳地把这种巷战法宝简单介绍了一下,重点是长短兵器之间的配合,就乡民这些平头百姓来说,打倭寇够呛,杀老虎估计也难,不过自保之力最是有的,李非可没发梦到靠这些乡民和捕快就能把老虎干掉,能赶到深山老林不出来祸害就足够,守着宝山进不去,整天野菜树根的啃,那这日子可真没法过了。

一个黄面虬髯的捕快揉揉脑袋,他是听懂了三人长短兵器配合的意思,但是对李非所说相互配合变阵的转化却一头雾水,忍不住低声问左边的大汉,“王捕头,俺咋没听明白呢,啥变阵。。。”

王捕头眼角抽了抽,心想我没听明白你就能明白了,一挥手对李非说“好了,好了,咱又不是上战场,啥变不变阵的,这么多人上山,能不能遇到大虫还两说,能自保便可,你,那个,你叫啥来着?”

“回官爷,小民李非”

“好,李非,本捕头觉得此策可行,那按你所说,尽快排出鸳鸯阵,咱们这就上山,宜早不宜迟!”

李非答应一声,王捕头又叫上两名捕快帮忙,三人高声喊喝,一通忙乱,总算排出了简易版的鸳鸯阵。说简易,是因为众人装备普遍简陋,未经训练,行动不一,与戚家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也胜在众村民相熟多年,也算有些默契,乡民版的鸳鸯阵这才堪堪成形。

捕快们共九人分三组,前、中、后各一组,算是主力,王捕头